內容導航:
國產3D電影的瓶頸
進口3D大片帶來的票房甜頭,讓國產電影人開始試水3D電影的制作,可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直到去年底,《龍門飛甲》的熱映才一舉扭轉了之前國產3D電影票房局勢。究竟是什么在制約國產3D電影的發展呢?

高小健認為,國產3D電影由于盲目“跟風”式的制作,導致制作周期短、質量差、票房低等一系列問題。比如《阿凡達》的拍攝花費了導演十幾年的心血,但國產電影的拍攝卻有些浮躁,有的3D電影的制作僅用了一兩年就完成,效果必然不如好萊塢。據了解,還有一些3D電影是片方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從2D影片轉制而來的,進而導致影片質量不高,票房慘淡。
其次,雖然3D電影在中國仍有可觀的市場,但是目前國內3D影片的市場發展并不是很快。原因在于要拍好3D影片、技術難度和投入非常大。據悉,《變形金剛3》3D版本光制作費就比2D版本高出3000萬美元,這部分已經相當于國內一部大制作影片的成本了。而目前國內影視人才多以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為主,比起技術和藝術結合成熟的好萊塢導演,很多人還不具備制作3D電影的能力。
國產3D電影《龍門飛甲》導演徐克這樣描述3D技術——它給了我看世界的另一雙眼睛,看世界是另一種效果。3D電影在拍攝手法和取景角度等專業技術方面與2D電影的差別挺大的。“無論在構圖上,在攝影上,在剪輯上,在電影語言的美學上,都不一樣。2D時候會有很多前景,但對3D來講,這種做法可能是危險的,前景上擺一塊石頭,可能會影響到將來放字幕。觀眾一邊看演員的表演,一邊看字幕,這時,字幕與臉的距離需要是一個讓人舒服的距離,如果字幕很近,臉很遠,看起來就會很吃力。”對于3D技術,徐克導演作了很多新的嘗試與研究。
面對3D這一項新的電影技術的廣泛應用,國產3D電影在技術這個領域遭遇“瓶頸”。資金、技術、人才等問題使得國產3D電影很難有跨越式的突破。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光明日報,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