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刻準備著 競爭對手給的機遇得珍惜 |
在商業活動中,有很多種機遇,但是有一種機遇必須珍惜——競爭對手給予的!這種案例舉不勝舉,而在投影行業,也不缺乏這種案例!
在2003年之前,LCD、DLP、LCOS三種投影技術就都已出現,但其中LCD投影起步最快,憑借先發優勢及愛普生、索尼等日系投影廠商的大力推動,在自90年代徹底打敗CRT三槍投影機后的長達10年的時間里占據著投影市場絕對的統治地位,直到在2003年由于某一事件而發生了改變。在這一年,LCD液晶投影面板兩大提供商之一的索尼,突然宣布于2004年4月起停止對其他廠商LCD面板的供應,僅供自用,而另一面板提供商愛普生雖然未停止供貨,但與索尼同樣因為看好歐美液晶背投電視市場,而將大部分液晶面板產能轉移到背投市場,這使得很多傳統LCD品牌因得不到足夠的液晶面板轉投DLP陣營。德州儀器乘勢采用一系列優惠政策如下調DMD價格等,使DLP陣營迅速壯大,市場份額飛速增長,到2005年DLP已占有40%,2006年更是首次在全球市場上拿下超過五成的市場份額,與LCD技術平分秋色。索尼、愛普生緊急應對,聯合富士通、日立、松下、三洋共六家日系廠商于2005年初成立“3LCD”同盟,意通過聯合保持其市場主導地位,但為時已晚,二者共同主導之勢一直延續至今,并形成DLP把兩端(高端數字院線;性價比較高的商教、家用等市場領域)、LCD占中間的格局。 |
|
 |
LCD與DLP技術優勢對比 |
 與LCD投影相比,DLP的單片和三片兩種方式各有優勢,單片DLP具有光路簡單、光效率更高、體積小、重量輕、集成度高、壽命長的特點,在低端低價位市場比LCD更受歡迎;3片DLP在色彩表現、亮度、穩定性上都超過了LCD,因此在電影、高亮度工程高端市場占盡優勢。LCD技術分為單片、3片LCD(簡稱3LCD)和4片LCD(簡稱 4LCD),單片在2003年前因性能不佳而被淘汰,3LCD色彩表現比單片DLP更出色、較3片DLP更具價格優勢,這使其在中端市場獲得更多注重畫面顯示用戶的選擇。2008年為了獲得更高亮度提升出現了4LCD,但這對LCD投影機在色彩方面的傳統優勢構成破壞,且亮度提升有限,成本大幅上漲,因此市場反應平淡,支持廠商較少。 |
|
 |
LCD和DLP之爭中 LCOS能否獲得機遇
|
在LCD和DLP之爭中, LCOS投影技術在市場中并未有太大變化。LCOS的英文全稱是Liquid Crystalon on Silicon,即硅上液晶,通過名字便可知道這是一項從LCD發展起來的技術,可以看作是取LCD和DLP兩家之長的改良型技術,其基本原理和LCD相似,區別在于它利用的是與DLP相似的反射式架構。理論上LCOS投影技術具高解析度、高亮度、高開口率、高分辨率及低成本的潛力。在問世初期被普遍看好,到了2003年已有包括JVC、索尼、日立、三洋、3M、飛利浦、三星、英特爾等不少國際大商及我國臺灣地區廠商加入LCOS陣營。但,LCOS在商業化運行過程中,由于產業鏈不暢、零件供貨不穩及一系列技術難題,造成良品率過低、成本過高、遲遲無法量產,不堪等待的廠商在2004年后又先后棄LCOS而去,這也是DLP投影技術在短短時間內能獲得巨大收獲的另一個因素。
不過索尼、JVC、佳能和日立及部分臺灣廠商堅持留了下來,并在隨后幾年中陸續將LCOS產品試投市場,至2010年,LCOS投影在高端電影院線、家庭影院、商用娛樂及微投市場逐現起色,產品線也逐步豐富起來,2012年LCOS投影已擁有了近10%的市場份額,并有進一步擴大趨勢。
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機遇,那就是投影市場從2003年的十幾萬臺到現在的近200萬臺,不論怎么說,這個市場年銷量對每一種投影技術來說又是一次機遇。也許,當年索尼和愛普生停止LCD面板的供應是有意而為之,新技術引進和良性競爭是市場獲得更好發展的動力,那一次競逐讓投影產業更壯大,消費者選擇更豐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