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西班牙歷經90分鐘鏖戰2:1擊敗對手登上歐洲之巔,也結束了這一個月跌宕起伏的旅程。
足球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夠給觀眾提供一個精準丈量時間的刻度,就如如愿捧起獎杯的西班牙,距離他們1964年首奪歐洲杯——也是西班牙歷史上第一個重大足球賽事冠軍——已經過去了六十年。
那屆歐洲杯決賽的伯納烏球場上,西班牙球員馬塞林諾面對蘇聯傳奇門將雅辛,在距離比賽結束僅剩6分鐘時用頭頂進了一枚致勝金球,自此,西班牙開啟了自己在世界足壇的豪門生涯。
六十年的光景,風云激蕩,變化萬千,足壇如此,商業世界莫不如是。
就像在西班牙首度捧杯的五年后,一家成立于青島,只有十幾名員工的電器廠商或許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與遠在歐洲相隔千里的體育賽事,建立起如此緊密的聯系。
2016年,海信帶著「海信電視,中國第一」的標語,成為了當年贊助歐洲杯的中國品牌獨苗,2024年,「中國第一,不止于世界第二」首次在歐洲杯亮相,而后海信又將表達升級為「海信,不止于海信」,即便放在杯賽后半程激戰正酣的豪門對抗中,這般變化仍然足夠引人注目。
同樣也是今年,來自中國的贊助商數量猛然增長至5個,于是一連串的中文,毫不意外地引爆了社交媒體。
堪堪不過八個年頭,海信就從無到有再到鼎盛,將中國品牌的世界印象刻進了第一運動的頂級賽事里。
事實也正如今年兩條標語間的微妙變化一樣,回顧來時路的海信,發覺「世界第一」行業旗幟的更新換代也只是時間問題,到那時海信要超越的不是別人,只有自己。
圍擋廣告——或者將范圍擴大到賽事贊助——的進化史,實際上也是一本十分立體的體育商業化迭代史。
早在1913年阿斯頓維拉對陣桑德蘭的足總杯比賽上,場邊豎立起了一則名為「洛廷加周刊」的廣告牌,這也通常被視作體育界商業行為的起點,只是受限于當時不完善的產業與環境,這些商業化的動作并沒有掀起多大風浪。
直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二戰后全球經濟復蘇,足球賽事逐漸彰顯出了極大的商業價值,在各路賽事還未形成官方贊助商的成文規定時,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等營銷界鼻祖品牌便已悄然入場吃到了那波最大的紅利,并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賽事營銷傳統沿用至今。
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包括彪馬、耐克在內的體育品牌開始神仙打架,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各類手段無所不用。
原因很簡單,體育賽事是天然契合這些品牌的營銷賽道,從球衣、球鞋到足球本身,任何一句廣告文案,都不會比足球巨星將產品穿在身上來得更有說服力。
而得益于偏年輕化的受眾群體,其他領域的新興品牌也都紛紛入局,比如2000年前后,索尼通過斥巨資投放PlayStation的廣告,宣告著一個家用機時代的到來。
自此,體育賽事的贊助商,幾乎是約定俗成般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派系,一邊是與體育緊密掛鉤的運動品牌,另一邊則是很大程度上帶有時代色彩的新興產物。
從這一點看,海信選擇在2016年這個時間節點入局,是缺乏合理性的:它既沒有占到家電產業浪潮的先發優勢——日韓家電品牌普遍在本世紀初就借力體育賽事大肆營銷——也無法被歸類到運動領域里去。
海信一定是做對了什么,才可以在看似不合時宜的背景里,在風向、環境甚至規則都發生著日新月異變化的環境里脫穎而出,幾乎憑借一己之力為中國品牌開辟了一條營銷新大陸,而說服一眾玩家跟進的理由樸實無華:自2016年以來的八年時間內,海信總體營收實現翻倍,海外收入增長3.5倍。
想要厘清海信的做法,首先要清楚賽事贊助當然也要符合商業邏輯,大家同在一處搭臺唱戲,有主角就會有配角,頂級賽事里林林總總上百個贊助商,能笑到最后的人鳳毛麟角,歷史的種種演變,無非是在向人們證明一件事。
那就是賽事贊助并非只是為品牌全球化錦上添花的平坦捷徑,它更多時候,還是一條知易行難的坎坷路途。
TGM在「2024年全球歐洲足球錦標賽報告」中發布了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在「觀眾認為2024歐洲杯贊助商有哪些」的調研里,排名靠前的耐克、喜力等品牌壓根不在本屆歐洲杯的官方贊助商之列。
也就是說,憑借過去與足球賽事的強綁定,品牌營銷極易在觀眾群體中形成馬太效應,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頂級體育賽事常有,而人們印象中的贊助商卻不容易更新換代,在強者愈強的環境里,不少頭部品牌甚至無需出面便能「坐吃老本」。
相比之下,海信能在海外觀眾群體中以8.13%的辨識度入榜,就顯得更加耐人尋味了,這意味著從資歷上講作為賽事贊助領域的「新秀」,能與布局數十年的前輩們同臺競技,海信只用了八年時間。
憑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質上與海信一場接著一場的奇襲式營銷同根同源——一套內外兼修的組合拳打法。
在體育場內,它是從「中國第一,世界第二」迭代到「海信,不止于海信」的語言藝術,由企業成績延展到品牌認知,在圍擋廣告的有限空間里,留給觀眾無限遐想。
在海外市場,它是不斷攀升屢創史佳的市場占有率,根據GfK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海信在德國市占率以15.2%創下歷史新高,歐洲市場的整體占有率也正不斷逼近10%。
要知道,海信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成立第一家子公司的時間是2011年,而十年后海信第二次贊助歐洲杯的時候,在歐洲市場的市占率也不過只有5%。
所以一個超出不少人認知的事情,是從籍籍無名到主流玩家的這條路程,海信并非一蹴而就,它背后更多的,是主流都認為中國品牌只能打價格戰的時候,海信堅持高端化、國際化「板凳愿坐十年冷」的決心。
不止于歐洲市場,連同南非、澳洲甚至美加墨,海信都在以磅礴之姿擴張著自己的版圖,說穿了,海信想講透的故事不在頂級賽事贊助,而是風馳電掣的全球化進程。
理解了這套內外兼修的組合拳,才能理解海信近來如此活泛的原由,用「人本科技,至臻品質」的品牌升級帶動全球范圍內的家電產業升級,背后依托55年來穩健發育的技術底座,由此嵌入進去的,則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都會為其買單的產品力。
就在本屆歐洲杯決賽前夕的海信全球客戶大會上,歐足聯官方公布了基于海信顯示技術的VAR成果:在小組賽期間共計20次VAR介入的過程中,判罰平均時間為51秒,相比歐冠快了5秒。
歐足聯官員Guy Laurent在會議上致辭感謝海信時,說到「海信的技術支持對我們非常重要,它確保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在最好的屏幕上享受最好的足球」。
據悉,海信為本屆歐洲杯提供了超過1000塊屏幕,除了VAR之外,它們還被用作款待體育場內外的所有球迷,可以說,歐洲杯的每一場都是海信的主場,每一個體育場敞開大門廣迎賓客的背后,都有海信的身影。
除此之外,海信還在不同維度上助力歐洲杯擴張影響力,其中攜手歐足聯的一項公益活動,分別于4座球場、23場比賽前連線了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住院兒童,使孩子們借助科技遠程深度參與了歐洲杯。
這或許又是一個超脫于很多觀眾認知之外的部分,雖然中國國家隊參與國際頂尖賽事的征程仍然步履維艱,但來自中國企業的技術早已被廣泛應用,為全球觀眾的觀賽體驗提供了無可或缺的保障。
很難想象,這些在頂級足球賽事上、在全球家電市場上迸發出的能量,竟來自于一個已經擁有55年歷史的企業,海信讓人看到了中國品牌的出海征程并非互聯網新貴們的專屬,由一群普通人把高端化、全球化堅持下來,站上舞臺講述一些關于中國制造的故事,同樣可以激動人心。
資歷雖深,卻也正值盛時,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不止于海信」的野心與構想。
這當然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起碼在賽事贊助這件事上,海信——或者說任何企業——想要融入擁有百余年歷史的足球文化,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中國品牌打開營銷賽道的「先驅」也好,與老牌豪強同臺追逐的「新秀」也罷,海信的頭銜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叩響足球賽事的大門,既是為其他中國品牌提供了一份啟示,也宣告著海信自身的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
總裁于芝濤在海信全球客戶大會上說到,相信隨著歐洲王者的角逐落幕,誰將是電視行業未來的世界第一,很快也會有新的結果。
相信時至如今,很多人依然難以適應海信作為中國土生土長企業的這份轉變,因為傳統告訴我們,做生意就是要把謙遜與穩健刻在骨子里,而非如此高調激進。
只是在中國制造業過往大江大河的幾十年里,我們從未像今天這般距離桂冠近在咫尺,也從未在全球市場做好不止于站上舞臺,而是成為焦點的準備。
海信當然深知沒有永恒的王冠,所以「海信,不止于海信」更像是一顆定心丸,它向外界釋放的訊號,是謙遜與高調并不矛盾,穩健和激進也可以集于一身,因為接下來海信需要打敗的除了自己,再無他人。
正如荷蘭傳奇球星克魯伊夫所言,「最困難的對手是自己,只有打敗自己,才能戰勝一切」。
![]() 關注微信公眾號 |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海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