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文旅行業新一輪迭代變革的重要引擎,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通過數字藝術、交互體驗等新形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秀美河山、地域風情進行了新詮釋,生動呈現出旅游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滿足了游客的體驗需求和消費需求,以“科技+文旅”為特征的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成為文旅消費新亮點。
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成為新抓手
《全國智慧旅游發展報告2024》指出,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更加多元,85.5%的游客體驗過沉浸式旅游活動。《2024年智慧旅游圖譜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智慧旅游發展呈增長態勢,經濟總體規模從2019年的432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0382億元,5年間規模增長了1.4倍。
“當前,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進入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好時期,同時也面臨著行業‘內卷’、產業同質化、需求多樣化的問題和挑戰,行業發展呈現市場越來越大、變化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等特征。”無錫拈花灣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說,新文旅不再是大水漫灌式的大投入和千篇一律的復制,而是量身定制、量體裁衣,是“以內容為王道、以運營為導向、以情緒為根本”的精雕細琢。充分運用新
技術的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項目是新文旅發展的重要抓手。
作為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前沿領域,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潛力無限。據了解,在市場驅動、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智慧旅游沉浸式專業委員會于2023年正式成立。一年來,該委員會積極開展行業觀察研究、促進產業供需合作、推動國際交流,積極推進智慧旅游融合創新發展。
傳統文旅項目有了新突破口
“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形態和內涵,滿足了游客對強體驗、高趣味、個性化旅游產品的需求,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的旅游選擇。在市場需求驅動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項目如雨后春筍,一些傳統文旅項目和活動也找到新的發展突破口。
近年來,順應數字
技術發展、文化產業變革、數字經濟轉型的發展方向,VR(虛擬現實)大空間興起并快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基于原創IP的VR大空間項目已經超過100個,并在很多領域彰顯出發展潛力。比如,《消失的法老》VR大空間登陸上海、四川成都等地,讓人們不出國門就能身臨其境領略古埃及神秘的文化。
PICO視頻及抖音XR(擴展現實)業務負責人熊俊杰認為,《消失的法老》VR大空間的成功是智慧文旅發展的一次積極嘗試,未來隨著VR、XR、AI
技術的不斷成熟,將會涌現更多、更優質的數智文旅項目,為大眾帶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
在新
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方式。
“通過數字化管理和營銷,豫園燈會成功實現了文化出海。我們將智慧導覽、在線燈謎交互系統、裸眼3D大屏等新
技術、新方式充分運用到豫園燈會中,力爭在海外實現全沉浸式觀演。在內容上,我們嘗試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術用于藝術創作。”上海豫園華燈文化創意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談文祺說,目前,燈會主要是線下沉浸式體驗場景,未來“數字化+燈會”將逐漸發展成新體驗,并成為重要的文旅消費趨勢之一。
打造有故事的文旅體驗新場域
作為文旅和新
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智慧旅游沉浸式項目通過環境渲染、場景塑造、培育IP等方式,為游客提供互動性、敘事性、參與感豐富的沉浸式體驗,發展前景廣闊。與新
技術連接緊密的特性,也使智慧旅游沉浸式項目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面對文旅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轉變,文旅企業需持續深入分析市場發展趨勢,積極了解新
技術,著力響應消費者的新需求。
如藝云科技打造了全場景數字化藝術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推出了“數字文旅創新中心2.0”,為大眾提供沉浸式、參與式數字光影新體驗。
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智慧旅游沉浸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大連博濤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齊征說:“從業者應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將歷史、民俗、藝術等元素巧妙融入沉浸式體驗;充分運用新
技術,圍繞優質內容持續研發智慧旅游新產品;打造有深度、有溫度、有故事的文旅體驗新場域,為國內外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智慧旅游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