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近期就中國對液晶顯示(LCD)和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的補貼問題致信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在信中,他主張這些補貼已將非中國企業擠出市場,加強了中國在顯示行業的主導地位。
該信特別提及京東方科技集團(BOE Technology Group)和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Tianma Microelectronics),指出這兩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因國家支持而得到增強。穆勒納聲稱,由于它們與中國軍方有關聯并涉足軍民融合,這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構成了日益增長的威脅。他敦促國防部根據1260h條款將這些公司列入黑名單,以便對相關采購進行限制。
這是美中科技沖突中首次將焦點轉向顯示行業,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然而,這一事態發展還遠未導致實際制裁,因為它僅基于一封“信件”而非“正式提案”,這限制了其即時影響。
若要將信中的建議轉化為正式提案,將面臨復雜的立法程序,能否獲得批準存在疑問,這也凸顯了將政治建議轉化為可執行政策的難度。

對京東方和天馬微電子的影響有限
據DISCIEN數據,2023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約為1.68億臺。其中,北美市場約占4700萬臺,而美國政府采購量約為140萬臺,約占北美總量的3%。這部分采購量僅占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的0.8%,不足1%。
DISCIEN還報告稱,2023年全球筆記本電腦面板出貨量約為1.92億片。其中,京東方出貨約6300萬片,約占市場的33%;天馬微電子出貨約200萬片,約占1%。
就潛在影響而言,美國采購對京東方的影響約為60萬至70萬片面板,僅占該公司年度筆記本電腦面板出貨量約1%。與此同時,天馬微電子目前的出貨量主要針對高端消費機型,這意味著直接影響微乎其微。
對中國面板的制裁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美國針對中國面板的制裁范圍超出國防部采購,擴展到消費品,那么美國面板行業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
目前,中國約占全球液晶顯示(LCD)產能的72%。在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供應方面,中國的份額已從2014年的1%增至如今的51%。
全球面板生產集中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隨著中國制造能力的提升,日本和韓國已逐漸退出LCD市場,而臺灣則未發展OLED
技術。因此,中國目前在全球LCD和OLED面板市場中均占據一半以上的份額。
鑒于美國沒有自己的顯示制造業,而是依賴從亞洲采購面板,即使美國訂單完全轉向中國臺灣和韓國,也可能無法滿足所有美國品牌的需求,因為現有的面板產能可能不足。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全球電子行業陷入混亂。
此外,在美國建立面板制造工廠將產生極高的成本,包括投資、時間和供應鏈物流,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韓國面板供應商是幕后推手嗎?
近期美國的制裁可能受到韓國顯示行業企業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韓國加強與美國聯盟的背景下。
2023年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期間,他與美國總統喬·拜登宣布了在多個
技術領域深化合作的計劃,三星集團會長李在镕陪同訪問。
中國在顯示行業的崛起對韓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三星顯示已退出LCD市場。此外,TCL華星光電收購LG Display廣州工廠意味著LG Display將在2025年前完全退出液晶電視面板供應鏈,進一步削弱了韓國的市場份額。
隨著韓國制造商轉向有源
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京東方等公司也在該
技術方面迅速進步。DSCC預測顯示,到2028年,京東方將超過韓國,成為最大的AMOLED面板供應商,占據26%的市場份額。雖然韓國目前在AMOLED
技術上領先,但京東方進入蘋果供應鏈,特別是即將到來的iPhone 16系列,加劇了韓國企業的壓力。
2024年初,全球電視品牌前五名包括三星電子、海信、TCL、LG電子和小米,其中TCL和海信的地位得到鞏固。這一變化凸顯了韓國在中國面板制造和品牌崛起方面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
業內人士認為,韓國利益可能影響美國對中國顯示器制造商施壓的猜測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