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文旅市場涌現諸多新的網紅打卡地、新的業態和場景,在市場加速復蘇之際,旅游市場趨勢、游客消費結構也發生極大的改變,在疫后復蘇的下半場,未來文旅項目何去何從?旅游目的地如何抓住市場變化的機遇?
從市場宏觀趨勢來看,過去幾十年,旅游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主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從特色小鎮、度假園區到古鎮古街、鄉村旅游,全國各類旅游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投資額少則千萬、大則上億。投資方的底氣源于,旅游行業欣欣向榮,市場需求旺盛,加之配套的地產,怎么算都是一筆劃算的生意。這些旅游項目建好了,做一些營銷宣傳開門迎客即可,就等著“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無需過多考慮運營。
但是旅游市場今非昔比,一方面來自于內部競爭,過去積累的那些數不勝數的項目導致旅游項目同質化現象,要想在競爭中立足,必須要打造旅游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來自市場需求的變化,游客需求逐漸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轉變,這也意味著旅游傳統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在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的雙重推動下,旅游業開始進入不可逆轉的現代化進程,文旅項目必須要回歸旅游的本質。
文旅項目本質是一個商品,其運營需要遵循商品市場規律,以市場為導向,重視運營本身。
從市場需求出發,游客需求無非就是吃好、住好和玩好,這里主要講一下玩好,即景區的體驗項目,例如年輕人喜歡的“市集、藝術、巡游”等業態,最受歡迎的莫過于沉浸式業態,包括但不限于沉浸式夜游、燈光秀、演藝、戲劇、展覽等。
不過,游客都是“喜新厭舊”的,景區持續保持吸引力的關鍵是創新,正如拈花灣文旅董事長吳國平所言,“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創造產品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其中可以共通的,對文化的解讀能力,對產品的轉換能力,以及對文旅產品美的鑒賞能力。”其中產品轉換和鑒賞能力正是市場所欠缺的,許多文旅產品創新要么只是噱頭,要么不倫不類,這些創新屬于“賠了夫人又折兵”,資金、時間、人力投入不少,結果并沒有帶來多少經濟收益。
例如,之前爆火的“文創雪糕”,近一兩年成了各個景區的標配,除了故宮、天壇等全國著名景區之外,大多數景區的產品產量規模不大,銷售渠道受限,與普通雪糕相比,文創雪糕在外觀設計和生產上成本會更高,加之運輸以及景區倉儲費用、人工費用等開支,文創雪糕實際帶來的收益不大,并且社交平臺上的某些文創雪糕也出現了“價格刺客”和“外形同質化,味道大差不差”等負面評價。
在創新這一塊的佼佼者就是大唐不夜城,從不倒翁小姐姐、石頭人再到詩仙李白、盛唐密盒,景區依托盛唐文化,研發打造一批深受游客喜歡且有傳播力、影響力的文旅產品。
從盈利模式出發,當前景區盈利模式主要有這幾種。
門票商業模式,這種主要是依托特色資源的觀光型旅游景區,例如山水之類的景區。
產業聯動商業模式,以旅游資源為撬動點,開發農業、畜牧業等相關產業,如內蒙古牧業旅游,投資商開發旅游,還發展奶牛養殖業,獲得農業加工收益。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是袁家村,當地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產業共融,目前,該村共有菜籽油、豆腐、醪糟、酸奶、醋等食品股份制加工企業10家,停車場、觀光小火車、客運公司等服務企業6家,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紅薯、蔬菜、辣椒等優質農產品和養殖基地28個。
綜合收益商業模式,門票加上各類二消項目,包括但不限于餐飲(餐廳、咖啡廳、清吧等)、手工體驗(陶藝、非遺),文化體驗(節慶活動、傳統服飾拍照)等,二消業態的引入也要從游客需求出發,并且二消業態布局需要根據項目線路設計,游覽路線遵循擴大游覽范圍、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豐富游客體驗、多元業態布局的原則,有階段性和空間序列變化的節奏感,例如每15分鐘有一個興奮點,半個小時有一個高潮點,一個小時有一個休憩節點,然后將二消的業態場景有序分散融入其中。
從服務質量出發,包括景區硬件和軟件以及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效率、服務質量,這些標準不能全然按照方便管理來制定,需要從游客角度出發,就像一些景區全面線上預約,線下無法購票,這種方式可有效避免人流擁堵,方便管理運營,但是對于游客而言并不友好,因為不是所有游客都會提前做攻略,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游客,常常因沒有預約而被拒之門外。
景區容易實踐又便于游客的服務舉措有免費提供熱水、無線網絡、充電電源等,服務質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重視游客的反饋,例如烏鎮的質監部門每周匯總4000多名員工收集的800—1000條游客意見,按環境、制度、服務態度、管理等分類后,由各對口部門認領回去進行整改。
當下文旅市場已從拼資源、拼資本變為重運營,以上這些方法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并不容易,腳踏實地、重視創新才能走得長遠。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素材(文/圖)部分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修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