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在大漠風沙中矗立了1600多年
時間的摧枯拉朽與文明的盛大不衰
在此奇妙并存
當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跨界相擁
文物珍寶有了“數智守衛”
安全是底線、紅線、生命線
“安全”這個詞對于莫高窟有著別樣的分量。“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礎,是底線、紅線和生命線”。
敦煌研究院是我國管理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跨區域范圍最廣的文博管理機構,中國4大石窟中,這里獨占2席,6個石窟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是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研究院同時管理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和運行格局。(上圖為麥積山石窟)
南北約30公里,東西約7公里都是保護區的范圍;洞窟區域周邊,還有4個文物展館,周圍還有幾十處散存文物。荒漠戈壁中,四通八達,開車或徒步都可能靠近莫高窟的核心區域。
不止于文物安全,游客安全、職工安全、設備設施安全等重任也落在了敦煌研究院保衛處工作人員身上,這也讓他們有了“石窟衛士”的稱號。
“我們面臨的不單是傳統的防盜防破壞風險,而是一種更綜合、更復雜的安全風險管理。”敦煌研究院保衛處副處長張帥介紹到,有些風險源于自然環境,如突然降水,沙塵暴帶來的破壞風險;崖頂環境脆弱,易被闖入車輛破壞;非開放洞窟,更是外來人員的禁區。
為更好守衛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文物安全,敦煌研究院與海康威視進行了歷時3年的數智探索。智能物聯技術的到來,為大漠明珠的守護,增添了智慧力量。
智能物聯為“石窟衛士”提效
敦煌研究院攜手海康威視打造的莫高窟安防升級改造工程,是甘肅省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文物平安工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升級改造后的安全防護體系,由入侵報警、視頻管理、電子巡查、無人機等智能物聯系統組成,通過海康威視文博管理平臺進行集中管理,實現了“一院六地”石窟安防系統的全面聯通,大大提高防范各種安全風險的能力。
3分鐘可達現場,數智預警更高效
系統升級后,實現了更大范圍的技防覆蓋,預警信息也更加多元、反應更加敏捷,助力莫高窟實現數智預警,提前感知風險并及時處理。
一旦有人靠近禁區觸發警報,將立刻派出無人機或車輛和人員,“窟區3分鐘左右就可以到現場,遠的地方5-6分鐘。” 張帥介紹道。
智能分析加持,巡查效率大大提升
系統同時提升了“石窟衛士”們的巡查效率,減輕了人工巡查的壓力。
“以前我們基本上是單靠人工巡查,重點區域2小時就要巡查一次。現在,視頻與人工復核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智能分析功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除了守護文物安全,石窟衛士們還守護著游客和職工的安全。系統連通酒泉市消防支隊、敦煌市公安局,民警幫助解決游客走失、找尋遺失物品、解決游客糾紛的效率大大提升,“從原來的3-4小時,到現在最快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更懂特殊場景文物安全需求
守護沙漠中的藝術瑰寶,智能物聯“懂得”它的特別需要——
夜晚環境,黑光技術帶來更好的夜間圖像效果;
風沙天氣,防抖、透霧功能帶來了更穩定的安全保障;
為和諧融入自然景觀,廣角技術減少了立桿的搭建……在各種場景中,始終為“石窟衛士”們提供數智助力。
莫高窟人的接力守護
歷經千年,莫高窟魅力依然,這得益于一代代莫高窟人畢其一生的接力守護,在石窟衛士們的捍衛下,莫高窟30多年沒再出現文物安全事故。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讓石窟衛士們銘記于心,并用行動去印證,為整個文化遺產事業保駕護航。
“希望和海康威視等技術企業一起,進行更多的數智探索,提升我們所管轄石窟的整體技防水平,讓我們在文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路和經驗,能夠為國內其他文博單位尤其是石窟寺安全管理行業提供借鑒。”張帥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海康威視,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