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空氣質量,改善城市環境,四川成都2021藍天保衛戰拉開帷幕。截至目前,保衛戰已取得階段性戰果:PM2.5濃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項指標達標,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氣。如今,成都已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近年來,成都將改善空氣質量作為民生工作重點,形成了協同共治格局。成都的高密度居住人口和大規模車流量嚴重影響大氣質量,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氣候條件導致大氣擴散條件較差。因此,成都將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為主線,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
成都龍泉驛區的轄區工業企業眾多,因此,龍泉驛區的大氣治理關鍵正是如何快速準確鎖定大氣污染源。在此背景下,成都龍泉驛區成立了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作為大氣檢測的“智慧大腦”,龍泉驛大氣治理中心正是著力構建“精準治氣”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開展,全國節能減排和污染整治工作的推進,環境管理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智慧化環境治理則是智慧化城市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依托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環境治理的一條新路徑。基于龍泉驛區“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將環境管理實現最有效化”的需求,淳中科技總結在多個行業項目中實踐和成功經驗,深度參與了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的頂層設計和落地建設,并創造了標桿性的建設成果,為龍泉驛大氣監測管治系統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解決方案
淳中科技根據用戶需求,采用了分布式顯示系統+分布式席位協同系統+可視化控制管理系統的解決方案。通過部署在公交車、出租車上的移動感應器和固定點位感應器完成大氣信息采集,并由高效能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到全域無死角的空氣質量分布情況。再根據人工智能對調控決策和治理政策進行精細化完善,最終以超大規模拼接大屏將人工智能數據、上百個監控點數據實時顯示,4K坐席信息島整合多種業務系統,實現“精準治氣”新格局。
成都龍泉驛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采用動靜結合式高精度空氣質量感知管控系統,也叫Alpha MAPS生態大腦,通過“移動+固定”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將全區558平方公里面積分割成634個網格,24小時不間斷對每個網格的大氣要素進行實時、精準、全面監測。同時依托大數據分析,快速鎖定污染源發生地,實現提前7-10天研判大氣污染動向,其空氣質量預測預警準確度達到80%以上。生態大腦能第一時間發現并分析大氣污染問題,有效解決了目前國內大氣監測管治領域硬件投入高且不可持續、過度依賴人工排查分析等問題。
四川省成都龍泉驛區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項目,采用了行業內超大規模分布式拼接大屏。10多米的屏幕墻滾動顯示著上百個監控點傳回的實時畫面,PM2.5分布動態熱力視頻、可視化變化軌跡界面。系統采用“淺壓縮”的方式,在“零”延時的基礎上實現高畫質的傳輸顯示,同時配合“深壓縮”引擎實現低帶寬遠程數據傳輸,使污染源具體位置、空氣污染嚴重區域、空氣污染指數變化、造成污染的因素,這些動態信息都能被大氣監測管治系統實時捕捉計算并迅速做出反應。
“一旦發現區域內的污染源,就會精準鎖定、自動派單、閉環監管”成都龍泉驛監管中心技術負責人韓科教授介紹道。原有的監測系統只能知道污染源大致區域,再通過大范圍的排查才能找到準確的污染點,耗時耗力。淳中科技依托龍泉驛區現有的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機動車尾氣檢測等大數據平臺,助力搭建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系統,不斷增加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應用,實現空氣質量監管的智能化、科學化、全域化。
一套智慧生態、智慧城市的系統,成為四川省一個面向全國的示范平臺和閃亮的科技生態名片。四川省成都龍泉驛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龍泉驛區啟動建設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構建智慧大腦,就是要在科技治霾和大氣環境智能管治方面先行先試,形成可推廣經驗。” 同時,四川省下一步也將探索拓展應用領域,實現水、噪聲、固體廢物等方面“智能化”管治。
成都龍泉驛區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項目也是四川省內首個“智能化”環境管治平臺運營與數據匯報展示平臺,是智慧城市系統建設的重要分支。淳中科技助力建設龍泉驛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打破生態環境部門“信息孤島”狀況,從污染溯源模塊、數據分析模塊、統籌調度模塊、線下響應模塊、目標管理模塊設計多方滿足客戶需求。每一個涉及環境監管的重要環節,淳中科技都積極發揮作用,推動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
![]() 關注微信公眾號 |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淳中科技,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