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工作日客運量達1200萬人次,相當于每2名市民中就有1人乘坐地鐵。
包括將要全線開通的16號線地鐵在內,北京約有一半地鐵線路采用了威創顯控系統,以保障線路安全高效運營。
01|北京地鐵16號線“跑圖”
北京地鐵16號線是北京軌道交通線網絡的南北向骨干線路。
11月15日,16號線南段工程全面進入“跑圖”階段,為今年底開通載客試運營奠定基礎。
“按圖跑車就是在地鐵線路開通運營前,按照列車運行圖計劃,全線模擬運行。”中鐵電化局項目經理戴彥華介紹,20天的“跑圖”期間,將對地鐵各設備系統和整體系統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進行實戰考核。
*北京地鐵16號線
02|顯控系統“助跑”
“跑圖”會用到顯控系統。大屏幕上的路網圖會顯示在線列車的運行狀態,每一個移動的小圓點都代表正在運行的地鐵列車,車次號、滿載率、晚點情況一目了然,系統還能實時統計各項列車運行指標。
這套系統既可監控16號線,還可監控17號線。采用三種顯示模式:雙線、單線和智慧模式。
雙線模式是中間一列顯示CCTV監控畫面,兩邊分列顯示17號線和16號線的信號系統。
*采用雙線模式使用場景
威創項目經理祝顏昭介紹了在日常工作中通常采用的雙線模式:“兩側顯示兩條線路的信號系統,它們在整個大屏中的顯示區域是最大的,集行車指揮和列車運行監控為一體,保證乘客和列車的安全,防止追尾和沖突,提高運行效率,實現列車快速、有序運行。大屏中間顯示的一列CCTV信息,包括站臺、站廳及列車上的各種視頻等”。
也可根據需要切換成單線模式,單獨全屏監控16號線或者17號線,將該線的信號系統、CCTV信號等統一顯示在一個大屏幕。
*采用單線模式使用場景
智慧模式以可視化的形式整體顯示線路的運行情況,比如客流量、正點率,還有就是整個線路的一些運行統計。
*采用智慧模式使用場景
03|北京眾多地鐵線路采用威創系統
這套由威創提供的顯控系統位于北京小營,除了機場快軌等線路,北京幾乎所有地鐵線路都在這里進行集中管控。北京開通的27條地鐵線路中就有14條線路采用了威創顯控系統。
從全國范圍來看,威創總共打造了330多個軌道交通項目(不含鐵路),在軌道交通領域積累了豐富的顯控系統建設經驗,為用戶提供包括運營控制中心和線網指揮中心在內的顯控系統。威創為北京16號線和17號線打造的是一套運營控制中心顯控系統。
威創能為地鐵運營控制中心和線網指揮中心提供三大應用場景服務:日常工作、應急指揮和參觀接待等場景,它們通過大屏、傳控和高分可視化等系統來實現。威創作為業內少有的一家集顯示、傳控、應用和服務一體的控制室解決方案廠商,能把三者更好兼容,使系統更好用、更穩定、更可靠。
這符合交通運輸部2022年1月份下發的《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要求,綱要提出攻克軌道交通主動安全保障技術,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安全協同、網絡化運營組織與應急處置、設備狀態監測與智能預警、智慧運維、保護區智能管控等關鍵技術研發。
04|與地鐵一起加速“奔跑”
傳控系統在這里的價值體現在于達成高分畫面的完整、清晰顯示,使顯示具有實時性、同步性,由于是7×24小時運行,傳控的穩定和可維護性就非常重要。“跑圖”采用了威創傳控系統的地鐵虛屏超高分實時顯示方案,具有威創自主知識產權,已成功服務于全國幾十個地鐵控制中心,完美實現了多條路網圖同時、同步的穩定顯示。
目前在個別地鐵控制中心和線網中心逐漸開始使用坐席管理系統,通過坐席實現行調、電調、環調等各專業系統的信號的集中管控。威創易控分布式坐席系統實現人機分離、一人多機、一人多屏、一屏多窗,一套鍵鼠無縫跨屏便捷操控KVM坐席管理和大屏拼接業務,省去了行車調度員多機多人等協調環節,有利于提高各業務間的協同配合,高效聯動,提升安全運營效率。
*合肥地鐵4號線車控室使用威創易控分布式坐席系統
威創近期基于自主研發的數字孿生虛擬仿真引擎,結合多年城市軌道交通可視化建設經驗,全新推出了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孿生可視化解決方案,助力用戶實現智能高效的運營監控管理新模式。
*威創為哈爾濱地鐵應急指揮中心量身定制的一套高分可視化系統
*威創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孿生可視化界面
在服務方面,威創在全國9大平臺、22個辦事處設有專業的技術、工程服務團隊,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本地化的貼心服務。從09年就開始為北京地鐵服務的祝顏昭笑著說:“我們通常要在地鐵線路結束日常運營后才進場,那都是在晚上11點過后了,很晚才能結束,有時還要干通宵,頭發都掉了一圈”。像這次16號“跑圖”,他就隨時待命以保障“跑圖”順利。
截止今年9月,全國共有51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80條,完成客運量17.7億人次。威創顯控系統在這一個個城市群的線路中助力地鐵加速“奔跑”,為城市釋放出無限生機,讓人們出行更為安全便捷。
![]() 關注微信公眾號 |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VTRON 威創,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