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街道,位于杭州城北。京杭大運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三水交匯,為小河街道注入了包容、開放、變革的基因。數字化浪潮下,街道、社區紛紛尋求數字化轉型,小河街道也不例外。
早在2017年,小河街道就開始了基層數字治理工作的探索,2019年,正式上線“城市眼·云共治·小河網驛”平臺, 并入選2020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治理優秀創新案例。幾年的努力,小河街道市容整潔有序、百姓安居樂業,走出了基層治理和服務的小河模式。
在智涌錢塘2021 AI CLOUD 生態大會上,海康威視有幸和小河街道黨工委書記鐘鳴聊了聊小河街道數字治理的那些事兒。
數字治理始于問題的及時發現
在鐘鳴眼里,小河街道并不小,它一邊連接著古老的運河文化與現代文明,一邊承載著轄區內7.5萬人口的幸福追求。在城市化進程中,小河街道和全國其他老城區街道一樣,也曾面臨著攤位橫飛、垃圾成堆、車輛亂停等各種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鐘鳴和同事們做了很多嘗試,但效果甚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原有的經驗和模式治標不治本,比如,一些亂擺亂放影響正常通行的攤位,我們人來了,他們收起來,我們前腳剛走,他們后腳又擺了出來。我們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但問題會持續發生,如何精準的找到這些點,如何與它產生鏈接,如何解決它,是困擾我們基層治理最主要的難點。”
問題迎來了轉機,“海康威視的AI技術首先幫我們解決了量大面廣的發現問題。迅速把我們想了解的事件提取出來,推動線上線下治理流程閉環。沒有這一步,后面的工作都是空談。”
數字治理需要構架平臺框架
解決了發現的問題后,鐘鳴和同事又面臨著另外一個困境,那就是數據是無限的,如何讓數字治理落地?讓數據由“有人看”變為“有人干”。
“我們發現數字治理更需要有個框架,大量的數據匯聚過來,怎么才能真正的落到應用場景中去?海康威視 AI CLOUD,邊緣感知、按需匯聚、分層認知、分級應用的建設原則,和我們基層治理的理念不謀而合。于是,我們花了1年多的時間和海康探討基層治理框架構建的問題,打造了小河網驛平臺,目的是為了讓各級部門更好地去承接各類應用。”
目前,已經上線使用的小河網驛平臺,將AI識別與街域自治相結合,分別對應街道黨政辦、黨建辦、區域發展辦、公共管理辦、公共服務辦、平安建設辦6個科室,并根據這六大板塊相應科室設定了42個應用場景,確保每一個問題都能找到“對的人”。
數字治理忠于有溫度的智慧服務
數據不是冰冷的,在鐘鳴心中,數字賦能是為人賦能,是以人為中心的數字賦能,而不是以數字為中心來進行人的治理。本著這個理念,小河街道做了很多民生服務場景。
“比如通過用水的維度來為獨居老人提供幫助和照料。前段時間,我們發現有個獨居老人家里幾個月一直是大水流,社區干部便上門了解情況,后來發現老人耳朵不好,抽水馬桶壞了,水一直在流。”鐘鳴感慨道,“這是社區居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一旦碰到大事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全面感知,更及時地去發現,去了解,去主動提供上門服務。”
在鐘鳴和同事們心中,形勢在變化、目標在迭代、工具在升級,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從來沒有變。小河街道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不斷探索并優化基層“智”治,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共建共享的過程中來,以提升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海康威視,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