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運檢管控中心創建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電網設備規模持續增大,運維檢修任務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電網設備運行環境日益惡劣,供電可靠性要求不斷提高,大電網安全保障壓力和難度顯著增加,造成傳統運檢管控模式難以適應新時期電力安全生產需要。
二、硬件建設基本情況
管控大廳以“現代、科技、未來”為理念,大廳布局多個功能區;8×3米專業大屏配置,可實現大范圍、多主題、超高清、全流程、分系統業務展示,為設備全景感知和運檢穿透指揮提供全局視角。部署了VATION巨洋光纖分布式處理系統,可實現對大屏、會議電視、音響等設備的集中控制。配置了高清會議視頻和專用錄音電話,可用于開展運檢作業、事故處理、應急搶修等工作的視頻會商和指揮協調。
三、管控中心升級的先進性
管控中心通過功能完善的系統平臺,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式、智能化的管控體系,其創新和先進性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全面實現設備狀態全景化
深度融合二、三維GIS、高清影像、激光點云、地理信息、基礎臺賬、運行工況等信息,用結構化數據實現設備環境狀況的實時展示、用可視化技術實現場景的實時推送、用圖像識別技術實現現場風險的實時預警、設備狀態實現實時管控。
(二)全面實現數據分析智能化
深度融合PMS2.0、OMS、雷電、山火、覆冰、氣象、故障測距等國網標配及配網大數據、水電廠機組監測等湖南特色的多個業務子系統,有效解決信息孤島困局,實現多元系統海量數據的一體化存儲、一體化計算、一體化統計、一體化分析,并深入挖掘海量數據關聯價值,全面提升設備狀態管控力,全面拓展中心功能。
(三)全面實現運檢管理精益化
機制先行,改變傳統的“信息層層上報、指令級級下達”管理方式,通過全面推進設備、通道、運維、檢修、管理五項智能化,顯著提升運檢管理效率效益。
四、全面實現“三個”提升
1.提升設備狀態管控力
管控中心將“互聯網+”與運維檢修業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各種在線監測裝置,對系統和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測和跟蹤,精確掌握設備實時狀態全景。依托管控系統匯集故障(異常)、缺陷、生產調度、預告警、應急等生產和管理信息,為故障分析研判提供數據支撐。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電網和設備的故障預警預判機制,做到正確研判、提前預警。通過發布電網運行風險預警、設備預告警、氣象和環境預警等各類信息。指導作業人員合理安排檢修,將設備故障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2.提升運檢管理穿透力
管控中心以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管理為方向,依托電網運檢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統,對所轄輸變電設備及附屬設施運行工況、運檢現場作業過程進行監督管控,全面管控運檢業務及資源,實現決策指令、現場信息在運檢管控中心與作業現場實時交互,有效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現場作業執行效率,提升運檢管控決策的科學性。
對于大型檢修工作,管控系統可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和運維保障需要,對人員、車輛、工器具、備品備件等生產資源進行優化調配,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配置的利用率。
3.提升社會及經濟效益
管控中心實現了傳統運檢模式的顛覆性變革,極大地提高了運檢管控效率,提升了電網設備安全運行水平。管控中心與帶電檢測、在線監測裝備互聯互通,以及與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密切配合,將大大減少現場檢修、巡視工作量和設備停電時間;實現生產管理模式從“事后應對”向“事前防范”、從“分散現場管控”向“集約生產指揮”的轉變,有效降低人身傷害事故,確保電網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并由此產生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巨洋,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