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視科技 “AI體感調度控制技術” 問世,實現可視化圖形交互向人機自然交互的轉變升級,標志著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的人機交互,開始邁入第四階段。
隨著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技術的不斷進化發展,人們與視音頻設備交互的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
所謂人機交互,主要是指人們與計算機系統之間的一種雙向通信方式。在當今指揮中心調度過程中,可用性的人機交互系統,不僅關系到人機交互能否達到用戶期待的目標,更直接影響到實現這一目標的效率與便捷性。
人機交互在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的發展
自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ENIAC 誕生以來,人機交互就成為計算機科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學科。從人機交互技術整體發展來看,其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時間 事件 意義
由此可見 ,人機交互的發展,是從人適應計算機到計算機不斷地適應人的一個過程。而在視音頻傳輸顯示控制領域,人機交互的發展,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機械式按鍵控制
最初人與視音頻設備交互的方式主要為按鍵控制,設備一般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按鍵。以“信號切換”為例,要實現矩陣切換信號功能時,按照一定邏輯順序觸發對應按鍵即可。除切換之外,還具備簡單模式保存/調用、狀態查詢等功能性按鍵供用戶使用。部分設備還具有一塊LED顯示屏,供使用者簡單讀取設備相關狀態。
第二階段——圖形化控制界面
發展到第二階段,用戶已無需與視音頻設備進行物理接觸,通過電腦、平板(配合中控),或使用相關控制軟件,即可實現遠程遙控相應設備,設備部分狀態也可反饋至界面供查看。但此時的“人機交互”,仍是以“單向控制管理”為主。
像這種借助軟件提供的圖形用戶界面,并結合鼠標或觸控的方式對設備發出指令的方式,與第一階段相比,它雖然可控制范圍變得更廣且操作更簡單,但仍存在著諸多不足(如:操作狀態無法可視化、操作不友好并且容易出錯等)。
第三階段——可視化應用場景交互界面
隨著分布式在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的出現并廣泛應用,人機交互的方式也迎來了一次較大革新——可視化應用場景交互界面開始替代純圖形控制界面并成為主流。
相較于第二階段,“可視化應用場景交互界面”它帶給了人們更好的使用體驗感——如所有視音頻信號都可實時進行預覽,各設備的使用狀態也可得到實時的反饋。而最典型的應用就是“可通過手指在觸摸屏上劃動方式的不同來完成,比如畫面伸縮、切換、拼接、開窗、漫游等操作”,真正讓所見即所得。
至此,“交互”的意義開始真正顯現,“人機交互”由單向控制管理,向雙向交互管理過渡。
第四階段——AI體態識別交互
隨著各種新興技術的興起,諸多新科技如5G、AI、AR等被引入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
· 2019年InfoComm China 北京,由魅視科技率先在行業內發布的具備“AI識別引導”功能的坐席協作系統,開創了AI技術在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應用的先河;
· 2020年InfoComm China 北京,魅視科技在Infocomm China 全球首發了獨創的“AI體感控制調度技術”,讓用戶無需借助任何控制設備或穿戴任何輔助設備,即可實現對信號上屏、切換、縮放等操作。
相較于前三個階段需要借助接觸式終端來實現“人機交互”這一弊端而言,“AI體態識別交互”打破傳統交接觸式人機交互的束縛和限制,利用體態識別與捕捉,再加上對應其特性的專屬技術開發,實現由可視化圖形交互向人機自然交互的轉變升級——標志著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的人機交互,開始邁入第四階段,給人機交互技術帶來前所未有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減輕用戶學習負擔的同時,給用戶帶來更大的交互空間和自由度,提升用戶體驗感與提高指揮管理的效率。
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帶來驚喜
新的技術層出不窮,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予人們更多的科技技術期盼和驚喜。在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人機交互方式的進步使得人們操作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系統變得更加智能、便捷與高效。
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隨著人工智能、5G通訊、虛擬現實、全息現實等技術,在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領域融合應用,機器對于人類的情境感知、意圖理解、語音和視覺識別等等也將越趨精準,基于智能化人機交互,擺脫物理輔助設備,真正解放雙手的“指揮調度”終將會成為現實,人們與視音頻智能傳輸控制設備的互動,變得和物理世界“人-人”互動一樣自然流暢,極大的提升指揮調度效率與效能。
![]() 關注微信公眾號 |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AVCIT(魅視),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或提供稿件商家聯系。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