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展示技術發展,近幾屆世博會展示元素呈現多樣化、創意化趨勢,體現了科技與光影藝術的有機結合。今天,我們盤一盤近15年歷屆世博會中國國家館,都采用了哪些科技手段讓觀眾體驗光影美學,引發對主題的深刻思考。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生命之樹。主造型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濺起的優美姿態和植物葉脈舒展生長的形態,加以藝術化的提煉,利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宣紙制造工藝,結合現代影像投放技術而形成。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復活”的《清明上河圖》。畫卷長128米,寬6.5米,展現當時開封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出現人物377名。10分鐘內,整個《清明上河圖》里人物的所有動作都不會重復,一派宋代繁華景象。
2012年韓國麗水世博會中國館——“人海相依”。海之源展示區通過中華白海豚球幕影像互動裝置和海洋環境暨生態保護二大展項講述中國在海洋和海岸開發與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經驗,最終引起參觀者的思考。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其“地”主題展區通過巨型LED光纖點陣成像,以藝術裝置構成的獨特視頻效果直接呼應主題。
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未來能源、綠色絲路”。“智慧能源的一天”展區以“新能源的一天”為體驗線索,采用全沉浸式互動、實體造型、影像互動、實物裝置、機械沙盤以及虛擬現實互動等展出形式,詮釋新能源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聯系。
智慧能源的一天——鄉村板塊
智慧能源的一天——城市板塊
2020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與機遇”為主題,據說將通過CAVE沉浸式空間、通電玻璃投影、互動電子沙盤、3D特效大片等多種科技手段詮釋主題思想,究竟是怎樣的絢麗場景,待我們在后續推送中逐一揭開面紗。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中航國畫,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