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至2015年間,有近30%的城鎮人口接受了全日制大學教育,而農村人只有約12%;1990年時,中國高等院校中農村學生的比例還是22.11%,2010年時已經下降到了8.12%,從2010年起,中國高等院校中城鄉學生的比例依舊不盡人意。
(注: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能否通過教育扶貧,
消除代際貧困?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讓城鄉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學教學資源,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教育均衡的道路離不開在線課堂的身影,在線課堂充分利用各項前沿科技,賦予農村學子更多的教育公平。
目前,在線課堂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在線課堂仍面臨著系列問題,如花費了高額成本鋪設了信息化設備,卻沒有充分利用,又如,缺乏科學的管理模式,無法形成常態化的開課模式等。
安徽“在線課堂”模式不論是開設情況還是常態化應用管理,遙遙領先于全國各地區。今天,就讓我們追隨華南師范大學電教專家的步伐,探析安徽在線課堂如何成就農村孩子的教育夢想。
(注:圖片為安徽省無為縣白茆鎮三洲小學一年級課室)
安徽在線課堂全覆蓋,
成就33萬個農村孩子的教育夢想
2019年兩會中反復提及了“教育公平”,最直觀的教育公平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
安徽省內鄉村不足50人的教學點高達近5000個,為了緩解匱乏的教育資源,安徽創新在線課堂常態化的教學模式,在全省創建了1800多個主講課堂和4900個接收課堂,實現在線課堂的全覆蓋。
截至目前,全省常態化教學累計已開設53.9萬節課,相當于補充了9800名優秀教師,受益學生達到33萬余人。
(注:圖片為安徽某地在線課堂實景圖)
用技術攻破難關,
讓常態化部署成為可能
安徽省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基礎教育信息化省級試點省份之一,當地教育面臨著“教學點數量眾多、網路情況復雜、教師配置有限、設備管理困難“等突出難題。
2018年,安徽省教育廳通過奧威亞,充分應用交互錄播技術,建設超過1000個教學點,開設2000個互動點的“1+3”的專遞課堂教學解決方案。據悉,奧威亞承建的安徽省專遞平臺,課堂開課已達20913課時/年,并且在線課堂已成為當地常態化的教學模式,此次大規模的教育合作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教育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王珠珠,稱其為全國可借鑒可推廣的教學模式之一。
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
讓教學回歸本質
教與學是系列復雜的、動態的、系統性的活動,安徽在線課堂充分融合各項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串聯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如從課前的知識調研,到課中的師生互動,再到課后的知識梳理與作業輔導等都能覆蓋。
(注:圖片為安徽某地在線課堂實景圖)
“互動”是安徽在線課堂的靈魂所在,以奧威亞的互動云技術為橋梁,在線課堂能夠跨越空間、時間的邊界,實現大規模隨時隨地互動的需求,結合紙筆互動,尊重傳統教學過程,讓教學回歸到原始的紙筆書寫習慣。
(注:圖片為安徽某地在線課堂實景圖)
安徽在線課堂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地區在借鑒此模式時需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注重課程的體系化與標準化
在線課堂應區別于直播授課,前者強調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為各地區的學生提供系統的、標準的專業課程知識;而后者更多的是強調內容的多樣化與便捷性。在線課堂無論如何發展,始終應該以“傳播專業的標準化知識”為其核心路線,各校區應注重在線課堂知識的專業度,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思維,不應該止步于填滿“碎片化”的學習時間,真正發揮在線課堂的效益,充分發揮名師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
兼顧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在線課堂+智慧應用”的模式已逐漸普及,在線課堂越發成為推動教育精準扶貧的有力推手,更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是在線課堂的最終落腳點,在線課堂在發展中應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引導創新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安徽省第三批在線課堂中心學校正根據各教學點實際情況,攜手奧威亞,通過在線課堂開設了音樂、美術、寫字、習作、手工指導等系列課程,確保農村與城里的孩子能同時享受各類創新課程資源。
“在線課堂”是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全新探索,安徽在線課堂深度融合交互錄播技術,不僅將“互動”貫穿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之中,更借助紙筆互動、AI、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解決了山區教學工作中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的問題。
專家建議:對于在線課堂的應用初現成效的地區,應加大課程的體系化與標準化建設,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正在探索在線課堂模式的地區,則可深入研究安徽在線課堂的成功之處,持續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取渠道,助推教育精準扶貧。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奧威亞,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