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概念就開始逐漸向演藝行業滲透,演藝裝備的智能化、數字化屬性也越來越明顯。隨著5G的逐漸普及,演藝行業或許在未來會迎來新一輪的革新狂潮!在5G與VR、AR等虛擬現實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不斷融合趨勢下,演藝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和交互性程度也將會變得越來越高,這些技術在給觀眾帶來更豐富刺激體驗的同時,也會給演藝市場的帶來新的契機。
作為一種具有商業孵化功能的技術手段,5G在未來可能會引爆新的文旅經濟增長點,就以沉浸式演出而言,2018年時新增沉浸式演出就有11臺,演出臺數達到23臺,同比去年同期增長76.9%,票房達4億元左右。有人曾作過消費者調查,一半以上的受訪者都更偏愛互動型的活動,如音樂節、戲劇節等,而沉浸式演出就是一種著重強調參與感的互動活動。沉浸式演出的氛圍營造往往有賴于各種科技技術的應用,而隨著5G的到來,沉浸式演出也將可能會成為新風口,而各項技術的應用是推動旅游演藝項目在呈現方式、演出質量、舞臺效果等方面的重要基礎。
5G,顧名思義,就是第5代移動通信網絡,相比于現在的4G網絡,5G具有高速率、低延時、低功耗、高移動性、多元終端五大優勢,依托這些特點,5G對邊緣計算、物聯網、感知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在文旅融合等風口的背景下,5G將為文旅演藝構建起更加安全、快速廣泛的服務,為用戶提供超高清視頻、VR/AR、在線游戲等多方位的極致業務體驗,有效滿足多樣化業務需求,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5G對于演藝行業的意義是多方面的,既有體現在文旅演藝的表現形式上,同時也體現在產品的更新迭代上。在未來,隨著5G的逐步落地,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形態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
5G對于表演形式的改變是最為突出明顯的。演出的主旨一般是通過對音響、燈光、機械、視頻等舞臺技術的綜合運用,進行舞臺環境氛圍的渲染,在激發觀眾的情感同時,充分表達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以達到與觀眾精神共鳴的目。而隨著5G的到來,這些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覺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
在一些景區上,5G的商用進程在今年已經開始慢慢鋪開,如深圳歡樂谷就曾表示將打造號稱中國首個5G+體驗樂園,增加基于5G傳輸的VR、AR、4K全景、全息影像游樂體驗產品,推出園內交通工具自動駕駛技術、 智能客服機器人、MR體驗式導覽等新模式,提升主題樂園產品的可玩性、體驗性和多樣性。而隨著5G商用的日漸臨近,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在推動著地方5G合作的落地,如故宮博物院推出“5G智慧故宮”,云臺山、龍虎山、都江堰、雁蕩山、紅旗渠也先后嘗試加入5G+VR等科技新元素,為文旅融合找到科與文化的平衡點。
無獨有偶,在今年5月11日國家大劇院舉行的原創民族舞劇《天路》“4K+5G”演出直播活動,也采用了與以往不同的表演直播方式,它運用“4K+5G”技術,從拍攝到傳輸再到呈現,均采用“4K”超高清技術。特別是此次的呈現端——首都電影院全球最大LED電影屏,具有高清高亮的放映特點,峰值亮度可達到標準放映亮度的10倍,可放映4K高幀畫面,讓觀眾的體驗感達到最真實的狀態。有評論就表示說:“這是高雅藝術與高新技術的高度融合,讓百姓對高雅藝術觸手可及。借助最新科技手段,探索舞臺藝術產業化運營的新模式。”當然,相信隨著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未來舞臺藝術資源一定能以更多元的方式走向市場。
在AR(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的運用上,5G技術的前景也將會更為廣泛,在此前,同屬于該類技術的應用就曾牛刀小試。2019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薛之謙就與網絡虛擬歌手洛天依打破次元壁,實現現場合唱。通過實時動作捕捉技術,能夠將網絡虛擬人物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這種虛擬與現實的交互感,讓演出風格為之變化,使現場演出趣味性大大增加。
除在體驗上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外,其在控制上也擁有一些有力優勢,相比于4G信號,5G更為穩定快捷。因為擁有強大數據傳輸能力,一些常規性的臨場控制可以直接借助云計算來實現,甚至一些簡單的指令可以由云平臺直接完成,這就為現場的控制設備成本的降低帶來了好處,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現場和轉播的節目效果,這也為現場傳播上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條件。
可以想像,未來的5G技術會進一步促進云計算、大數據、高清視頻(如VR、AR、MR、4K)以及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完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體系,借此打破現有舞臺技術的界限,展現更加絢麗多彩的舞臺美術,為提供觀眾更加沉浸式、交互式地觀演體驗。
當然,雖有5G技術的加持豐富了演藝市場的市場的表演形態,但演藝市場在創新上同樣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就以文旅演出而言,只有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市場的需求,將劇目和文化特色相結合,延展演出的文化內涵,才能保證演出的蓬勃生命力。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