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3日,第7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在四川成都隆重舉行。本屆展會,希沃延續“發現教學小數據”主題,攜全新數字校園整體解決方案精彩亮相,并推出希沃易課堂、希沃白板 5名師圈、教育信息化應用數據看板等重磅新品方案。
為更好地向觀眾展示希沃數字校園整體解決方案,希沃展區由智慧課堂、智慧管理、智慧幼教、新品體驗等4大展示區構成。憑借優異的品牌口碑和產品方案,希沃展區一如往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點擊下方視頻,快速get會場精彩瞬間!
2018年,是國家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不平凡的一年。自開年來,教育部相繼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教師教育振興計劃》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文件,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和企業點亮了前行的燈塔。順應時代進步和用戶需求變化,本屆展會上,希沃同樣推出了諸多令人驚喜的軟硬件產品方案,一起來看看!
1.
用全新數字校園解決方案
擁抱教育信息化2.0時代
《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為新時代數字校園建設提出了實現校園環境數字化、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用戶信息素養提升、學習方式和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等4大明確目標。
數字校園的建設中,數字化信息和網絡均為基礎,所以對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和應用尤為重要。目前希沃交互智能平板已覆蓋全國90萬余間教室,擁有超過160萬活躍用戶,搭建起了數字化校園的基礎。
因此,希沃將教學小數據融會貫通到每一款產品中。通過鏈接教學小數據,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到應用的數字化轉變,實現教學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最終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2.
打通學生端數據
實現個性化教學
實現“學習應用覆蓋全適齡學生”,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希沃易課堂則是應時而生的創新型教學解決方案,以教師和學生的智能終端為載體,搭配互動教學系統和在線教學平臺,全面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環節。這將打通、連接學生端的個體數據,幫助實現個性化分層教學,提升學習成效。
而為了能讓智慧課堂能夠常態化落地應用,希沃推出了seewo OS云學習系統。它完全區別于市面其它系統,功能純粹,因其基于云端設計,系統輕量化、硬件配置負擔小,運行速度、穩定性俱佳。seewo OS整合了希沃易課堂教學應用,貼合中國學習學習需求。每位學生在操作系統中所有的數據、資料、設置等,都實現云端同步。隨便一臺安裝了seewo OS的設備,只要聯網登錄自己的賬號,就能進入專屬自己的云學習空間,實現真正的學習空間人人通。
3.
做教育管理者的導航儀
在第73屆中國教育裝備展上,希沃發布了基于數據分析的教學發展性評價系統——希沃信鴿。半年過去,希沃信鴿已經走進全國10000+學校,為一線學校的管理注入全新活力,并受到眾多學校管理者的認可。
桐鄉一位教務主任對希沃信鴿這樣評價道:“以前我一大早起來要想想到哪個班聽課或檢查作業,轉眼大半天就過去了,還沒法關注到全校的每個班級,F在這些時間省下來了。直接看信鴿上的數據,從每個班級、到每個年級、到整個學校的數據都能一目了然。”
希沃并沒有將智慧管理的布局局限在學校,而是拓展到更大的區域管理。本屆展會,希沃重磅推出了教育信息化應用數據看板。
通過系統自動采集老師及學生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各項數據,它能夠讓區域教育信息化數據完全可視化,領導者能夠直觀感知到區域教育設備及軟件的投入究竟被應用到什么程度,清晰了解全國或當地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可以說,這是希沃產品方案在教育管理上的橫向升級,希沃教育信息化應用數據看板致力于成為全國教育管理者的導航儀,幫助提升教育管理者在信息時代的領導力。
4.
探索社群化服務
為老師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之初,為提升一線教師的備授課效率、推動互動教學常態化,希沃研發了一款專屬于教師的備授課工具——希沃白板 5。短短幾年,希沃白板 5已經被全國教育工作者廣泛應用,每天幫助數十萬老師提升備授課效率。
在幫助提升老師備授課效率的同時,針對老師的發展成長,希沃還能做點什么?
一款好用的互動教學工具+一位優秀的老師,能給一堂課帶來教學效果的提升。而如果能夠用以點帶面的形式,以若干個優秀教師為核心,讓更多的老師聚集在一起,進而形成一個又一個學習型社區,這樣就能讓更多的老師從中獲益。由此,希沃白板 5名師圈在第7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上正式發布,這將為一線教師創造更好的發展成長環境。
希沃全新數字校園整體解決方案正通過教學小數據,連接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構建學生、教師、校園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從智慧課堂到智慧管理、再到教師成長發展,希沃始終“以用戶為核心”,緊跟時代步伐逐步深化、完善產品方案體系,以期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更專業、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希沃,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