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4年盧米埃爾兄弟將第一步電影搬上銀幕開始,電影還音技術就一直陪伴其同步發展。早期的電影還音因為沒有功率放大設備,都是采用現場人員配音的方法,高檔放映場所有時動用幾乎和演員人數一樣多的配音工作員。而大部分電影因為條件不具備,都是處于無聲狀態。
1928年,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終于面試,然而由于其使用電子管工作,其效益僅僅在1%—2%之間。而且隨著使用時間增加,電極逐漸老化,電子管最終停止工作。
1947年晶體管的誕生,使還音放大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質變,人們終于可以在電影院聽到有足夠聲壓,音頻質量更好的聲音。在60年代電子管已經廣泛的使用到各行各業。
然而,人類是追求100%完美的動物,我們計劃要求放大器的能耗比是100%,聲音的輸出失真是0%。晶體管A類放大器極限效益是25%,B類放大可將理論效益提高到78.5%。然而B類放大的交越失真和過載失真不是使用者可接受的。于是,研發人員又將AB兩種技術綜合,形成一個稱為AB類的放大電路,但效益急劇變低,理論值僅僅在40%左右。然而這一技術的停滯幾乎就是50年。在這50年內,幾乎沒有新的技術突破。
2010年,美國FOCUX公司首次將數字放大原理使用在電影還音技術上。 這一革命性的技術應用,一下子將功率效益改進到90%以上,并且幾乎不存在交越失真,相位失真等問題。
2013年,辰星科技推出數字音頻處理器M28,它是智辰產品系列專為新型數字影院環境量身打造的最新影院處理產品,可以從多種數字音頻源接收音頻信號并進行處理,而且可以從網絡中任何位置進行控制。M28能夠高可靠性確保觀眾在任何時候任何位置的都可以獲取一流影片觀看體驗.智辰M28可以幫助您充分利用數字影院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娛樂新商機。不僅功能強大而且非常經濟,是數字影院還音系統的不二之選,不管影片放映前還是放影后,還是放映間,觀眾始終可以享受到絕佳的環繞聲效果,而不受節目源的影響。
所謂的數字放大技術又稱為D類放大技術,和之前的AB類放大是處于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數字功放的功放管工作在開關狀態,理論上晶體管導通時內阻為零,兩端沒有電壓,當然就沒有了功率消耗;而在截止時,由于其內阻無窮大,電流又為零,也不消耗任何電能。所以作為放大元件的晶體管本身不消耗功率,電源的利用率非常高。由于其工作在開關狀態,自然就沒有了所謂的互調失真、交越失真,過載失真等,同時由于其使用脈沖調制放大,普通的電磁干擾根本對它無任何作用。這些特性反應在在音質上讓使用者明顯的感覺到聲音透明度、解析力,背景的寧靜等方面是傳統功放不可比擬的。而且由于其效率高,耗損小,其散熱結構可以做得非常小巧簡單,整機體積僅僅只有傳統功放的1/4到1/2。
數字功放的概念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但受限技術條件,進展較較慢。1983年,M.B.Sandler等學者提出D類放大的PCM數字功放的基本結構:如何把PCM信號變成PWM(脈沖調寬信號)。聲音信息埋藏在脈沖的占空比或脈沖密度中。以脈沖密度來表示信號大小,脈沖密度大的地方,表示電壓高;稀的地方,電壓就低。從而奠定了現代數字放大理論的基礎。
音頻PWM編碼的獲取有兩種途徑,一是對模擬音頻信號進行模數變換直接生成PWM數字音頻。二是對其它編碼的數字音頻,如CD的PCM編碼,通過數字信號處理技術變換成PWM碼。獲得后用此信號去控制大電流的開關型MOSFET功率管,由功率管輸出一個大能量的PWM碼。輸出電壓的大小由電源電壓決定,輸出的電流由負載揚聲器的阻抗和電路形式決定。功率管工作在開關狀態,只要開關特性好,線性要求幾乎沒有,制造成本比音響對管低。在工業控制上這類MOSFET是很普遍,取材也比較方便。為了更好地利用市場上不斷走俏的新制作節目,辰星科技M28除了可以接收數字影院服務器的數字音頻之外,還增加了另外2路數字音頻輸入端。辰星M28幾乎可接收來自任何數字影院服務器的8聲道AES音頻。同時,光纖和S/PDIF同軸數字輸入,還可接收民用產品的數字音頻輸出信號。麥克風和模擬非同步輸入更是讓M28功能如虎添翼。
早期由于MOSFET的技術發展限制,這類放大器只是使用在小功率場合,隨著MOSFET的穩定性以及功率的提高,才逐漸將它應用于大功率電路中。
而數字功放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產品的成熟和穩定,大規模的數字放大完全取代模擬放大只是遲早的問題。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