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是信息通信產品走向小型化、低功耗和高速率和人們對健康和娛樂需求不斷提高相結合的必然結果。沒有人會對可穿戴設備作為2014CES熱點表示過質疑,但產業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模式還在探索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尋找殺手級產品
目前市場上可穿戴設備的種類可謂不少,僅本次CES展出的產品就有上百種之多。從產品形態上現有可穿戴設備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以手腕為支撐的watch類,如三星推出的Galaxy Gear智能手表、還有蘋果尚未推出的iWatch;二是以頭頸為支撐的Glass類,如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愛普生公司智能眼鏡BT-200;三是以腳部為支撐的shoes類,如谷歌推出的“會說話的鞋子”、3LLab展示的智能鞋墊;四是以腰部為支撐的girdle類。值得關注的是,可穿戴設備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前期Google Glass和Galaxy Gear市場反應平淡,展會上仍沒有看到未來能夠快速普及的殺手級產品及殺手級應用。
英特爾感知計算總經理穆利·埃登(Mooly Eden)稱:“可穿戴設備不會停滯不前,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看到可植入的設備。這是不可避免的。”綜合來看,未來殺手級可穿戴設備應至少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功能的集成化。隨著傳感器集成技術不斷進步,單一功能可穿戴設備將逐步退出舞臺,集成多種功能的設備將成為主導方向;二是交互的便捷化。可穿戴設備能夠與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形成互動,且功能形成互補;三是使用的友好性。在特定的應用場景,其使用方式是最便捷友好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四是服務的專業化。在醫療健康等領域,基于可穿戴設備采集數據的專業化服務才具有最大的商業價值,能不能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精準化的健康服務是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人們仍在苦苦尋找殺手級產品,但可穿戴設備在CES2014上還是有可喜的進展。在CES2014專門推出的“手腕變革”展區中,腕上設備的功能呈現三大方向:一是健康管理,二是位置管理,三是外設,即作為手機、電腦的操控器。可穿戴設備正在不斷演進,業界廣泛關注蘋果iWatch何時發布,它能否像iPhone定義智能手機一樣定義可穿戴設備,成為產業人士最為關注的熱點議題。
(二)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成熟度
根據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情況看,目前各種技術還在整合階段,消費者對其期望值還在不斷提升,人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評價可穿戴設備的成熟度及所處的階段。
從產業鏈環節看,可穿戴設備的技術還在不斷演進中。從元器件的角度看,可穿戴設備小巧、輕薄的特點必然會對電池的續航能力和CPU、無線傳輸芯片的功耗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由于攜帶方式的變革,人機交互方式較傳統的“觸屏”操作有了較大的顛覆,以微投射和體感控制為代表的創新型交互技術有望引領下一個十年。在軟件應用環節,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的成熟將進一步支撐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云計算的發展將有利于使復雜的終端計算和存儲向云端遷移,從而大幅降低產品功耗;最后,大量的健康管理和健身類應用也催生了對海量用戶數據處理和分析需求,因而大數據技術將登上舞臺。這也給技術定型以及殺手級產品問世帶來了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可穿戴設備正處于產業化高速發展孕育期,消費者對其期望值還在不斷提升,各種企業紛紛涉足其中,不僅僅包括微軟、谷歌、蘋果、三星、英特爾這樣的國際巨頭,還有像Jawbone、Fitbit、Recon和Pebble這樣的創新型企業。為了搶占可穿戴市場的領先地位,各式各樣的可穿戴設備被推向市場,人們在試探中尋找產業發展方向,期待著殺手級應用、殺手級產品、領袖級企業以及新生態系統的出現。
(三)聚焦產業鏈整合創新
進入智能時代后,任何硬件產品的成功離不開包含軟件產品在內的生態體系。蘋果的iPhone之所以能定義智能手機,成為殺手級產品,在于其創建了一個新的生態體系。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未來殺手級產品也需要創建全新的生態體系。
結合產業鏈環節劃分,可穿戴設備企業要整合產業鏈,構建新的生態體系,需要處理好二個環節。第一,準確定位消費者需求,挖掘并滿足可穿戴產品在人們特定生活場景中不可替代的、便捷的、友好的潛在需求和良好的應用體驗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穿戴產品發展的關鍵。第二,圍繞需求整合軟硬件產業鏈,構建全新的生態系統,是掌握可穿戴產品產業發展主導權的關鍵。在硬件設備基本能夠滿足可穿戴設備需求、移動互聯網給智能可穿戴設備帶來良好用戶體驗的條件下,應用軟件開發和服務應用成為整合關鍵。
當前,有三股力量正在積極布局可穿戴設備領域。一是創新型小企業。目前,一批富有創新基因的硅谷創業型公司正憑借極強的創新力重新定義穿戴式設備,未來顛覆式的產品應用和商業模式很有可能在其中產生。二是傳統電子整機企業。以蘋果和三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領軍企業一方面潛心研發可與智能手機互動的補充型產品,一方面積極并購擁有可穿戴設備核心技術的元器件供應商,憑借超強的硬件和技術儲備,它們仍有望在高端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三是互聯網企業和芯片企業。除谷歌較早布局外,互聯網企業、傳統軟件巨頭以及英特爾等芯片企業也開始加速布局。英特爾在2014CES唯一發布的一款芯片就是面向可穿戴設備的計算平臺Edison,Edison體積小功耗低、運行Linux系統、支持WIFI和藍牙并擁有一個應用商店,體現了英特爾錯失移動智能終端機遇后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戰略意圖。
最終誰會勝出成為可穿戴產品領軍者還有待市場的檢驗,但可穿戴設備的美好產業前景是毫無疑問的。據相關機構預測,僅智能手表就將從2013年的500萬臺增長至2016年的8000萬臺。與醫療健康相關的可穿戴設備預計會有更快的增長。BCC Research預計,移動醫療市場將在從2010年的98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23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18.6%。新一輪產品競爭的大幕已經拉開。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