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3D電影回歸藝術本質
當電子消費品產業對“3D概念”的推崇如火如荼之時,3D電影卻開始了反思,逐漸回歸藝術創作的本質。
“3D教父”卡梅隆在此間舉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公開表示,3D只是技術手段,電影創作者的思想更重要。“3D只是服務于電影創作的一種工具,屬于技術手段,真正決定一部影片成敗的,仍是好的故事與創意,這取決于創作者的思想和觀念。” 卡梅隆說,“技術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演繹故事,提升藝術效果。”
“盡管3D電影如今已成為一股潮流,勢不可擋,但追溯歷史,3D電影早年的探索之路充滿坎坷。”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說,“從最初不被認可,到如今被觀眾喜愛,3D電影逐漸走出了‘技術為王’的禁錮,不再為了3D而3D。”
從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愛情的力量》問世,到1952年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非洲歷險記》上映,早期的3D電影一直無法擺脫對技術數字博物館的過度渲染。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生活》雜志曾評論3D電影“只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
隨著觀眾審美和消費習慣的改變,3D電影大范圍上映始于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盡管2008年中國的3D銀幕數量只有86塊,《地心歷險記》6700萬元的票房卻極大地刺激了院線老板的胃口,3D銀幕和設備迅速增長。而當《阿凡達》2009年上映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接近600塊。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中國文化報,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