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3D電影都曾因為內容單薄,在經歷過短暫的輝煌后迅速沒落。如今的3D電影依然沒有擺脫這樣的怪圈,即便是十年磨一劍的《阿凡達》也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技術上的奢華鋪排。電影《阿凡達》采用了新一代“立體攝影機”、“表情捕捉技術”以及“虛擬攝影機”等多項前人沒有使用過的最前沿的3D影像技術,才獲得了影片大到場景小到細節的完美無憾。
3D技術對電影的挑戰
3D電影利用“偏光原理”制造出立體影像,給觀眾不同于二維平面的觀影感受。這一影像形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愛情的力量》問世,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3D電影的出現源于技術,那么,3D電影在技術上逐漸走向成熟之后又將會面臨哪些挑戰呢?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教授孫振虎認為,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3D電影都曾因為內容單薄,在經歷過短暫的輝煌后迅速沒落。如今的3D電影依然沒有擺脫這樣的怪圈,即便是十年磨一劍的《阿凡達》也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技術上的奢華鋪排。電影《阿凡達》采用了新一代“立體攝影機”、“表情捕捉技術”以及“虛擬攝影機”等多項前人沒有使用過的最前沿的3D影像技術,才獲得了影片大到場景小到細節的完美無憾。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阿凡達》在內容架構上并沒有困守“唯技術流”的樊籬,而是遵從了電影“內容為王”的法則,在將恢宏的影像特技和細膩的人物表演有機結合的同時,也賦予了影片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保意識以及人與人之間真愛永存的永恒主題,這才是該片能在全球取得重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配戴3D眼鏡的觀眾
事實上,3D電影在拍攝中比2D電影所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這也是許多導演在拍攝3D電影時常備感無奈的原因。3D電影《龍門飛甲》的導演徐克講述他拍攝3D電影時的經歷說:“3D攝影機特別大,放在小空間里,景觀很受制,講故事的方式也會被迫改變。”
圍繞3D技術的爭議
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11項提名的3D電影大片《雨果》的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是第一次嘗試3D技術。馬丁·斯科塞斯從來都不是技術流的導演,直到2009年《阿凡達》的誕生,他才開始真正考慮拍3D片,“卡梅隆選擇了最棒的方式,讓一切看起來都非常完美,我想我也該親自挑戰一番了。”而就是這第一次的挑戰,馬丁·斯科塞斯便愛上了3D技術,他甚至斷言,“3D可以用于任何電影類型,而不僅僅是科幻或者魔幻題材。”
不過,在好萊塢熱捧3D技術的同時,歐洲電影人卻貌似對3D不太感興趣。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傳播教授陳衛星分析說:“歐洲一向秉承人文傳統創作電影,而美國更多的是追求電影創作的商業價值,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歐洲人在電影科技創新方面沒有美國投入大,雖然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也曾監制過3D動畫片《亞瑟》,但由于歐洲電影工業追求人文情懷,所以不論是導演還是觀眾都推崇真人影片,《亞瑟》的影響有限。歐洲電影的制作成本也遠遠低于美國,歐洲人的傳統人文思想認為,電影沒有必要非得利用3D技術。總之,歐洲電影工業不那么迷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