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影網資訊】2011年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多了一條“電影機械制造”,鼓勵外商投資2K、4K數字電影放映機,數字電影攝像機和數字影像制作、編輯設備等。財政部公告也宣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數字電影放映機進口列入實施較低暫定稅率的名單。目前享受這一優惠待遇的商品有730多種,平均稅率為4.4%,比最惠國稅率低50%以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家推動電影產業數字化的決心。

就全球而言,夸張一點說,2011年堪稱“數字電影年”,不僅數字影院和數字電影大幅增加,歐美主流院線甚至宣布了膠片放映的最后期限。美國主流院線稱,2013年底以后將不再放映膠片電影,西歐主流院線則把這一期限放寬至2014年底。據統計,我國去年新增銀幕中,九成以上是數字銀幕,目前全國數字銀幕已達到一半,電影業膠片向數字的轉型正在進行。這場變革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又有什么隱憂值得關注?
業內公認,2011年全球電影數字化步伐的加快,與此前電影《阿凡達》的熱映密不可分!栋⒎策_》不支持傳統放映機,其超強的票房號召力使相當多影院寧愿為了這部片子加購數字放映設備。而《阿凡達》優異的票房表現,也吸引了一大批后來者加入數字拍攝的陣營。但是,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憂,認為數字電影的優勢在于方便制作特效,而膠片拍攝更細膩飽滿。如同用慣了膠片相機的人改用數碼相機,快速轉型對于電影制作團隊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事實上,仍有不少導演留戀膠片拍攝的特殊質感。可以預見的是,膠片電影即使沒有消亡,今后面對的也將是一個小眾市場。在轉型時期,如何規避風險,在大眾市場中保持和提升電影產品的品質,尚待檢驗。
另一個關注點是標準問題。國內市場的數字內容和數字設備一直存在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數字電影及相關設備也不例外。不同的放映機、不同的攝影機,相互不兼容的情況時有發生。當產業規模較小時,這一問題還不突出;隨著數字化進程加快,產業鏈條中涉及的環節越來越多,再行糾正就可能會付出更大的成本。
不過,對廣大電影觀眾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得到實惠。或許數字電影制作并不一定比膠片電影制作更出色,但在放映環節上絕對是又方便又節省。膠片放映時代,每部電影的成本中相當一部分是膠片拷貝的費用,放映的電影院越多、場次越多,這部分開支越大。這些拷貝在放映過程中會磨損,放映結束后則一無用處。數字放映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放映過程幾乎“零損耗”,還可以實現多點同時放映,理論上甚至可以在全球同步放映一部片子。既然這部分成本節約出來了,票價能不能有所下調?在一些地方,這一設想已經得到實現,一些過了檔期的數字電影成為低價影院和基層放映隊的主要片源,為片方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觀影選擇。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新華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