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前不久,《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揭示了3D電影在好萊塢遇到的困難。《加勒比海盜4》票房中3D部分貢獻僅為47%,《功夫熊貓2》票房中3D部分貢獻也僅為45%,這和一年前同類電影的數據相去甚遠。金融公司BTIG的分析學家理查德·格林菲爾德在《加勒比海盜4》的分析結果中寫道:“美國消費者正在拒絕3D”。他同時還談到,好萊塢的主流影視公司將有望開始重新考慮他們今年年底和2012年的3D電影上映計劃。
《功夫熊貓2》、《加勒比海盜4》、《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變形金剛3》,還有很多人想看但是看不到的《玉蒲團》等3D大片將在最近幾十天中集中轟炸,你做好準備了嗎?你可曾會想到,看一場3D電影也會引發頭暈、嘔吐等癥狀?
從2010年初《阿凡達》重新引爆3D以來,其近20億美金的票房讓無數人為之眼紅。一時間,3D顯示器、3D電視機、3D投影機、3D照相機、3D攝像機等硬件設備集中式爆發讓人眼花繚亂,3D電影、3D世界杯、3D電視劇、3D游戲、3D電視節目乃至3D報紙等內容讓觀眾目不暇接。
就這樣,一部《阿凡達》讓3D技術實現了“大躍進”式的發展,3D技術儼然有了一種在未來三兩年成為主流顯示技術的味道。但是卡梅隆攜《阿凡達》謝幕一年多之后,我們才豁然發現原來一切都好似夢一場,除了偶爾去電影院看一兩場3D電影,身邊購買3D設備或者內容的消費者少之又少。上網搜索關于3D技術的相關信息,才豁然發現原來很多資訊都還停留在一年前。
3D,你現在活的還好嗎?
在前不久,《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揭示了3D電影在好萊塢遇到的困難。《加勒比海盜4》票房中3D部分貢獻僅為47%,《功夫熊貓2》票房中3D部分貢獻也僅為45%,這和一年前同類電影的數據相去甚遠。金融公司BTIG的分析學家理查德·格林菲爾德在《加勒比海盜4》的分析結果中寫道:“美國消費者正在拒絕3D”。他同時還談到,好萊塢的主流影視公司將有望開始重新考慮他們今年年底和2012年的3D電影上映計劃。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部分觀眾開始遠離3D呢?3D技術發展又遇到哪些瓶頸呢?>>
由于職業的便利性,使得筆者更容易接觸各種3D設備與資源,紅藍3D、偏振3D、快門3D、裸眼3D等都有過親身體驗。相比一年前看到3D投影、顯示器、筆記本等設備時的興奮,現在已經平靜了很多。由于本身由于近視需要佩戴眼鏡,觀看3D電影需要不堪重負佩戴兩幅眼鏡,所以也不是很感冒。對于筆者來說,3D當做飯后甜點固然美味,但是要將其作為正餐卻過于膩味。
筆者身邊還有一位這樣的朋友,《阿凡達》火爆上映之時其在影院觀看之時卻頭暈目眩,最終吐個稀里嘩啦。據其介紹,后來調查發現和她有類似情況的觀眾為數眾多。也有醫生專家建議:觀看3D電影之前應該先去醫院進行眼部檢查。據報道,還有觀眾觀影后突發急性青光眼等癥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筆者前段時間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發現大家對3D電影都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家庭3D接受度還是非常有限。首先,觀看3D節目并不僅僅是依靠單一的3D電視便可解決的問題,從傳輸到顯示端均要符合3D標準才能欣賞到3D節目。其次,現在的3D片源還不夠多,購買了3D電視(或者投影機)之后一周也難以用到一次3D功能。再次,相比傳統的顯示傳輸設備,3D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均要求消費者更大的投入。最后,基本上所有的家庭3D用戶都向筆者反映了這一點:看3D節目需要聚精會神,一兩個小時下來會非常累,本來是休閑的,卻變成了累贅。
對于整個3D行業來說,雖然此技術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之久,但是整個行業卻并無統一標準,而每種標準之間又存在種種壁壘。據行業內人士介紹,從3D內容制作、媒介傳輸、信號接口、顯示解碼等環節行業均無詳細規定。不過當前已經有一些上游廠商正在積極組建行業性協會,試圖從各個環節對3D技術進行統一標準,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便利。
當然,筆者并不完全是給3D在潑冷水。通過系統性的介紹,也只是需要更多狂熱的消費者了解這種次時代技術的另一面?梢灶A見的是,未來3D技術還將會繼續蓬勃發展,但是筆者對其一統江湖完全取代當前的顯示技術依然持保留態度。也希望更多的消費者趨于理性,在親身體會到3D技術的方方面面之后再決定自己的下一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