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言:
2000年,美國全年的電影票房約77億美元,而當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是9億多元人民幣。201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整十年,當年逐步開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承諾,曾經讓電影人充滿恐懼地等待“狼來了”之后的景象,卻不想在入世的十年中走出了從未想過的變局。就在剛剛過去的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有《將愛》《武林外傳》等幾部影片的票房輕松過億,“過億”對于如今的電影來說,似乎已經不再是什么神話了。
2000年,美國全年的電影票房約77億美元,而當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是9億多元人民幣。
反差如此之大的數(shù)字對比,讓當時的無數(shù)中國電影人對美國的電影市場眼紅耳熱,也不得不對國內電影產業(yè)的稀疏寥落慨嘆不已。那時的人們不會想到,10年之后的2010年,中國電影的票房成績突破了100億元人民幣,樂觀者更預期,下一步會達到年票房200億。
201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整十年,當年逐步開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承諾,曾經讓電影人充滿恐懼地等待“狼來了”之后的景象,卻不想在入世的十年中走出了從未想過的變局。就在剛剛過去的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有《將愛》《武林外傳》等幾部影片的票房輕松過億,“過億”對于如今的電影來說,似乎已經不再是什么神話了。
十年的光影之旅,國內票房市場從寂寥到沸騰的改變恍如隔世,十年來,沈陽人伴隨著中國電影的發(fā)展走過了怎樣千回百轉的旅程?
李富林,黑龍江人,青年時代參軍成為一名建筑工程兵,1966年開始作為部隊電影放映員,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人生。此后,先后任放映組長、機師,負責沈陽軍區(qū)的放映管理和技術培訓,直至沈陽軍區(qū)軍影站站長。
1992年他轉業(yè)分配到遼寧省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先后任基建辦主任、銀泰影院經理等職務,主持建設改造了星辰夢幻影都、銀泰影城等電影院,作為電影公司總工程師,見證了沈陽電影由低谷再次崛起的歲月變遷。2006年退休后,他繼續(xù)幫助其他影院建設,并對電影市場進行考察,如今致力于在沈北虎石臺地區(qū)開設東北地區(qū)第一家建在鄉(xiāng)鎮(zhèn)的多廳電影院。
“沈陽電影的第一個分界線,是1987年。”坐在記者對面的李富林,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他曾經多年在遼寧省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工作,干了大半生有關電影的工作,也用自己的歲月見證了沈陽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
“1987年之前,中國電影火爆到什么程度?一句流行的話是有8億人民就有8億觀眾。那時候,但凡放電影,婦女抱著嬰兒、大人小孩搬著板凳去看,從大城市到鄉(xiāng)村,無不涌動著這樣的觀影熱潮。”
李富林就是在這樣的熱潮中成長起來的,從12歲自己在玻璃上畫小人、然后用惟一的家用電器手電筒照著給自己放電影玩開始,他的心愿就成了“長大了能自己放電影該有多好”。
機緣巧合,后來他到了部隊,真的成了一名電影放映員,就像電影《天堂電影院》里的主人公,那些在轉動中帶來神奇影像的膠片被他視若珍寶,從1966年到1992年,他從一個普通放映員開始做起,整整做了26年的時間。
那時候,李富林所在的流動放映隊每周放一場電影,他曾帶隊參與放映了《廬山戀》、《小花》等國產片,也有外國引進的《追捕》、《葉塞尼亞》等。那時的他們大概也算是最受歡迎的人了,每每放過之后,所聽到的老百姓說話都是在模仿電影臺詞。
1987年是一個轉折點,此前可以算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高峰階段,觀眾是如此熱情,以至于很多電影人直到如今還在念著那時候的好時光。1987年之后,電視日漸普及,電影尚沒有進入改革日程,李富林所在的放映隊,從原來獎金高于工資的狀態(tài),忽然變成了發(fā)不出工資,變化之瞬息,幾乎可以稱為“一夜之間”。
那時候,電視劇成為觀眾新的追逐熱點,《上海灘》等電視劇火爆一時,人們可以在家里吃著瓜子抽著煙,邊看電視邊聊天。相形之下,電影在那個時代,還是冬天冒嚴寒夏天冒酷暑的“苦差事”,日漸冷落之趨勢也就顯而易見了。
上世紀90年代之后的沈陽電影院,蕭條零落之景象令人心酸。從1992年起到省電影公司工作的李富林回憶說:“最困難的時候,東北電影院接近2000人的大廳,一天下來竟然只賣出了5張票。影院靠票房收入養(yǎng)活不了員工,于是窮則思變,‘三產’的概念被提起,當時這也是社會潮流。東北電影院搞了個小百花舞廳,當時在太原街是小有名氣的;光陸電影院在一樓賣服裝和皮貨,還有的電影院開了飯店,北陵電影院賣墓園,果然是光怪陸離。還有一些電影院改頭換面成了錄像廳,當時還沒有VCD等設備,只能利用錄像帶加投影或者大電視,放一些香港流入的片子,也成了當時很多電影院的生存之道。”
于是,社會上發(fā)起了廣泛的呼吁:改善影院的環(huán)境,把觀眾請回來。這個口號提出了約十年的時間,然而實際情況卻未見改觀,資金仍舊是困擾電影人的主要問題,而對于觀眾而言,電視的如火如荼與電影高票價的寥落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分析這一階段的原因,李富林認為,原因有三點,“其一是影片生產,國產片質量不高,缺乏資金,沒有叫座的大片,而進口片片源較少;其二是放映場所老化,沒有改造環(huán)境的資金,放映設備陳舊;其三是觀眾的消費能力,錢少,票價高漲。”
“走出去”是李富林對新世紀遼寧電影的概括,“因為從那一年開始,我們?yōu)榱嗽噲D尋找出路而把目光投放到全國。”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電影業(yè)在開放的傳媒業(yè)中首先沖鋒,中國電影對內的院線制改革也在同時代悄然間興起。
“最初電影的放映以區(qū)域為劃分,省電影公司具有一部分行政職能,管理省內的電影發(fā)行渠道。”李富林說,“改革以后的院線制,以資本為紐帶,院線擁有遍布全國的影院,改造影院成為可能,而其直接對制片方與觀眾,有效地把握了市場需求。”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改革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電影院里出現(xiàn)了觀眾回流的現(xiàn)象。2002年,張藝謀的商業(yè)電影《英雄》上映,當時的專家們對此電影在藝術內涵上的看法褒貶不一,但近10年之后的今天,回過頭去看那部電影,以及張藝謀后來拍攝的《十面埋伏》、《三槍拍案驚奇》等作品,不難看出張藝謀已經徹底脫離了文藝電影的路線,而完全投身于商業(yè)電影之中,那些給出“張藝謀在走下坡路”的判斷,從文化內涵的角度來說不無道理。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答案無法否定正是那部《英雄》,在最開始直面了市場的考驗,把整個中國電影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商業(yè)和市場徹底開始顛覆并重建電影產業(yè)。
改革帶來的另一個改變是電影院改造。早在2000年,李富林所在的省電影公司開始改造星辰夢幻影都,這是東北地區(qū)首創(chuàng)的多廳電影院,此前的電影院在人們的記憶中只是一個大劇場而已,多廳的改變?yōu)楦母锖笃丛黾幼龊昧藴蕚洌坏诙?月,李富林又親自參與設計、經營和組建了銀泰影院,這又創(chuàng)了一個記錄此前,人們印象中的電影院都是自成一體的,銀泰影院成了東北地區(qū)第一個建在商場里的電影院。這兩個當時看似奇特的變化,卻成為此后十年電影院的一種常規(guī)認知。
“優(yōu)質商業(yè)電影生產增加,引進外國電影增加,觀影環(huán)境提升,觀眾消費意愿養(yǎng)成,整個電影產業(yè)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李富林說。
十年,變化或許可以通過這組數(shù)字變得直觀:2000年國產電影只有83部,2010年突破500部;2000年國產電影的票房只有4.6億元,2009年達35.1億元;中國電影院在2000年是1000家,2010年近2000家;全國電影銀幕2002年是1019塊,2010年達到了約5000塊。而這改變的過程,自然是充滿艱辛的。
“你知道在《英雄》之前,讓老百姓到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有多不容易嗎?”李富林回憶影院改造之初的情景,“2002年,銀泰影院依托的商場停業(yè)了,我們曾經賣過5元看4部電影的‘一票通’,可還是沒有人來。于是我們又創(chuàng)新,想出了賣團體票的辦法,銷售員走了好幾天只賣出了50張;第二個銷售員到遼大挨個兒宿舍問,走了40多個宿舍,才賣出了8張票……”講述者的回憶中,當年如同一個笑話,但其中的艱辛,也只有當事人才能體味。
2003年,沈陽的電影市場逐漸感受到了溫暖,只是這溫度尚不及把沈陽電影人的心烙熱,新的危機又現(xiàn),因為“狼來了”。
“狼來了”剛剛加入世貿不久的中國市場,每每想到或遭遇強大的競爭對手時,都不得不以這樣一個詞匯來展示對自身的憂慮和窘困。那時因為有相關的保護條例,國外的“狼”還屬遙遠,特別是在電影產業(yè)上,來的“狼”反而是國內的同行,院線制帶來市場,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競爭。2003年,有著上海聯(lián)合院線為依托的永樂影城進軍沈陽,其在上海灘電影界已經打出自己的天地,對于這樣的入侵“狼”,剛剛感受到一點溫暖的沈陽電影界又感受到了冷風習習。
永樂影城依托新瑪特商場入主中街,感受壓力最大的莫過于光陸。當時光陸一年的票房大約800萬,永樂的洶洶來勢讓悲觀者想到了洗牌,讓積極者燃起了斗志,魚死網破貌似不可避免。而一年之后的結果卻是出奇的平靜:兩家影院都經營良好,誰也沒搶走對方的飯碗,反而是日漸培養(yǎng)起來的電影市場讓兩者都吃得飽,且共同創(chuàng)造著沈陽節(jié)節(jié)高升的票房成績。
而此時的市場,僅僅是剛剛開拓而已,還可以分享的容量更是大得驚人。正是看到了這個事實,大規(guī)模的影院建設全面爆發(fā)。“全國的影院,從2000年到2009年,收益從9億到63億,去年更是超過100億;影院的建設速度,2008年全國大約有4000塊銀幕,平均一天新增一塊,一周新開業(yè)一家影院,到了2009年,這個數(shù)字增加到一天增1.36塊,4.5天開一個新影院,而到了2010年,平均速度是一天增加2塊,一周有兩個影院新開業(yè)。”李富林說。
沈陽的觀眾對這一變化有更直觀的感受,“原來看電影就去中街、太原街,現(xiàn)在哪兒都有電影院了。”家住三好街附近的一位市民這樣說。
目前沈陽的十余家影院,分布于太原街、中街、渾南、長青、青年大街市委附近、沈陽北站、鐵西、三臺子等地區(qū)。同時,影院的投資渠道也日趨多元化,國企、民資、外資,而萬達等影院的投入使用,標志著房地產商進入電影業(yè)。據(jù)悉,今年還將有成龍、七星等三家影院開業(yè),怎樣的一個市場,能引來如此聚焦的目光?
“市場遠遠沒有飽和。”這是很多業(yè)內人士對目前沈陽電影市場的看法。根據(jù)以往的數(shù)據(jù)顯示,人均擁有的銀幕數(shù)計算,天津平均每6萬人1塊,北京、上海已經達到每1萬人1塊,沈陽按700多萬人口算,大約平均11.7萬人有1塊銀幕。
因此,內部人士依舊認為,此時此刻的沈陽電影業(yè),仍舊處于一個好的發(fā)展機遇中,因為觀影者的習慣已經在十年中被培養(yǎng)起來,電影院不再是電影發(fā)燒友或者情侶的專屬產品,而是大眾消費場所,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但問題并非沒有。十年來商業(yè)電影火熱,而文藝片等小眾電影被冷落,甚至沒有可以放映的場所;一些商業(yè)大片帶來票房也帶來了罵聲;電影院分布集中在大城市,二三線城市還是空白。
未來,全國電影業(yè)的目標是達到10萬塊大銀幕,而我省也特意下發(fā)文件,希望將我省打造成電影生產大省和電影產業(yè)強省,特別是讓農村的電影建設迅速發(fā)展,“2012年底前,每個市所轄縣(市、區(qū))至少建設改造一家數(shù)字影院;2015年底前,所有縣(市、區(qū))都要完成建設改造數(shù)字影院任務。”李富林說。
有關部門的想法是,屆時城市里不但有商業(yè)大片的放映地,一些小成本影片也有機會走進院線進入放映廳,因為數(shù)字機不會再受到拷貝的限制,這些影片可以不僅僅在一線城市放映,二三線城市也可以同步上映;而在農村,老百姓可以免費或者以較低的票價觀看到一些公益片或者商業(yè)片。屆時,文藝電影以及小成本影片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些年商業(yè)電影以炒作制勝而缺少文化內涵的指責,也會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fā)展,得到相應改善。
改變正是在這樣水滴石穿般地進行。如今的李富林致力于在虎石臺地區(qū)開設新影院,以加盟中影集團院線為依托,這一次他所創(chuàng)的記錄是東北地區(qū)第一家建在鄉(xiāng)鎮(zhèn)的多廳電影院。以往由院線主導的市場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小城鎮(zhèn)由于沒有拷貝,無法在第一時間放映最新的電影,于是就有了幾年前周邊城市的影迷組團來沈陽同步觀看《阿凡達》的新聞。在這樣一個電影大發(fā)展的時機下,李富林愿意響應國家的號召,嘗試第一個把電影市場推進到鄉(xiāng)鎮(zhèn)地域,并對此充滿信心。
當然,隨著改革的深入,對引進片的進一步開放也是勢在必行,未來的競爭,也將不止于國內,結果如何,即將到來的是“餓狼”還是“灰太狼”?
也許下一個十年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