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影網資訊】對于影迷而言,現在的電影票不是貴,而是太貴。無論是片方和影院,都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利潤空間,但實際上電影票一點兒都不便宜。對于百姓來說,現在的電影票實在是太貴了。著名導演何平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北美電影票房去年是110億美元,我們是100億人民幣。但是美國是4萬塊銀幕創造110億,我們的銀幕卻只有6000塊。這樣算下來,我們的票價是偏貴的……
“1982年,我們去看電影《少林寺》的時候,票價是1角錢,2007年《變形金剛》在北京上映時的票價是80元。”幾個月前,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撰文炮轟,中國電影票價25年漲了800倍,這種現象很不正常。“收入這么低,電影票價怎么可以這么高?陪女朋友看個電影,都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這叫什么?物價泡沫。”郎咸平的觀點引來不少贊同聲,一些業界人士也紛紛表示,中國電影票價若要按收入比例來算,應合理控制在10—15元。
按照時間比例縱向比較,我們會發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的電影票價在1角左右,當時的人均月收入是20元,一張電影票價占月收入的0.5%。如今一張電影票價按50元計算,人均月收入2000元,一張電影票價占月收入的2.5%。而如果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在美國普通電影票價在11-12美元,折合人民幣70元左右,美國人的平均月收入在4000美元左右,電影票價只占月收入的0.25%。在新加坡,電影票價周一至周五折合人民幣35元,周末票價為50元,新加坡人平均月收入人民幣10000元左右,所占比例為0.5%左右。
降低票價的呼吁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在短期內實現下調并不現實。
作為與“十三釵”同日公映的對手,3D《龍門飛甲》一直沒有跟進漲價,反而是以退為進,用“低價策略”希望贏得院線和觀眾的支持。《龍門飛甲》的導演徐克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中國電影的票價在全球范圍內算是高的了。我個人的看法是,中國電影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期,觀眾多了,市場才會更加平穩。”雖然他并未點名,但顯然這番話是針對《金陵十三釵》的,“我希望票價也能平穩,不要做太多變動,也不要給觀眾太多額外負擔。”
著名導演何平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北美電影票房去年是110億美元,我們是100億人民幣。但是美國是4萬塊銀幕創造110億,我們的銀幕卻只有6000塊。這樣算下來,我們的票價是偏貴的。“我們現在的票價確實很貴,我們一般首映的,大城市,像紐約這種城市是8美元,10美元。其他地區是6美元,36塊錢一張票,而美國人的收入和我們的收入差距太大。”何平呼吁院線把票價能夠降下來,讓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電影院,把觀眾培養起來。
降低票價,不但是導演們的呼吁,也是官方的愿望。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在年初的通氣會上就表示:“要制定適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特色的票價機制,倡導降低票價和優惠票價,讓更多觀眾看得起電影。”然而從目前的態勢來看,降低票價的可能性并不大。
像《金陵十三釵》這樣的大片,才有跟院線叫板的資本。目前看來,《金陵十三釵》的票價上漲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龍門飛甲》雖然宣稱降價,但由于其本身是3DIMAX制作,票價也注定不菲。如果觀眾不想花太多錢,就只能選擇一些“賀歲小片”。然而在大片的擠壓之下,很多小片都只在影院放映一兩天就匆匆下線。
影院方面認為,一些急求票房的片方以及替偶像“命運”著急的粉絲所提出的影院“排擠論”是因為他們并不了解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市場上,影院故意排擠影片的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這個檔期,影片比較多,加上觀眾欣賞口味提高,一些落入俗套的喜劇票房不好很正常。”
可以預見,在12月的下半月,等到《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上映后,賀歲檔才會真正火爆起來。有業內人士擔心,老謀子的心血之作《金陵十三釵》雖然內容精彩并且制作精良,但其沉重的歷史背景也可能會讓觀眾產生壓抑感,“不知道在賀歲檔這樣一個檔期觀眾是否愿意進影院被‘壓抑’一把。”而相反,《龍門飛甲》主打的則是3D武俠巨制,“只要打得好看并且特效好,觀眾自然就會買賬,到時候誰更勝一籌很難說。”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中國電影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