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影網資訊】影院建設的熱潮,是近幾年電影產業發展的亮點之一。今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天增加銀幕5.5塊,這一速度超過了去年創下的每天4.3塊的世界紀錄,全國的銀幕總數已經從去年的6200塊增加到8000塊。從中心城市到二三線城市,新影院開張的消息此起彼伏,投資上千萬元的IMAX放映廳也成為很多新影院的標準配置。僅萬達院線一家,今年就計劃新增開業25座影城,銀幕總數將超過800塊。
影院擴張,本是電影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我國電影產量迅速增加,卻因為銀幕數量不足導致放映渠道狹窄,直接阻礙了電影票房的增長。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比2009年增加了70部,但受制于銀幕數量,半數以上影片根本沒有進入主流院線放映的機會,得到充分播放和關注的影片只有極少數。由于銀幕數量有限,院線和影院大多從市場角度選擇影片,哪部電影明星多、能吸引眼球就主推哪部。事實上不少影院重點推出的商業大片并沒有獲得預期的票房收益,大片的質量和水準更是引發了諸多批評。與此同時,一些中小成本電影、優秀的非市場主流影片被排斥在影院之外,即使能夠進入影院,其排期也只能是拾遺補闕、見縫插針。
當前,影院放映依然是電影收回投資的主要途徑,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票房成功就意味著投資損失,甚至陷入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困境。銀幕容量與影片數量的矛盾傳導到電影產業的上游,導致不少投資方和制片人一味迎合院線和市場的口味,專注于噱頭十足的商業片,致使影片的類型匱乏,缺少高質量的電影精品。因此,只有影院、銀幕數量與電影產量相匹配,市場才能夠消化不同類型的影片,多樣化的影片類型才有生存空間,產品的多元化格局也才可能出現。
院建設的熱潮,更源于投資者對電影市場的強烈信心。曾有業內人士和媒體擔心,影院擴張過快了,導致單塊銀幕的票房產出不高,一些影院甚至出現了單塊銀幕票房產出下降的局面,為電影產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憂。其實,大可不必為此過度擔憂。對于投資者來說,分享眼前的票房蛋糕固然重要,但瞄準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謀篇布局更是意義深遠。我國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2010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達到101.72億元,增幅高達63.9%,占全球電影市場份額的5%,而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占世界文化市場的比重一直低于4%。電影產業化改革8年來,全國城市票房增長11倍,年均增幅超過35%,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從電影產業的收益格局來看,院線和影院分享了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是電影票房暴增的直接受益者。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電影的新增票房絕大部分來自新建影院。與其他投資相比,新建影院投資金額并不算太高,且成長速度快,一兩年就可以進入成熟期,應該是一筆收益不錯的投資。
不僅如此,我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從年人均觀影次數,還是從銀幕的密度,都與電影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同時,這種差距也就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也正因為此,各種資本紛紛涌入影院建設,專業的影院投資管理公司迅速壯大起來,僅2010年電影票房過億元的院線就達到了19條。
此外,隨著電影創作生產的數量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影院將獲得更多更優質的影片;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為影院提供越來越多的觀眾,影院擴張的效益必將進一步顯現。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經濟日報,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